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傳承紅色基因,2025年6月29日至7月4日,長安大學研究生科學技術協會“青春筑夢・科技興農”暑期社會實踐隊赴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開展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紅色教育、鄉(xiāng)村調研、科普宣講、文化探訪等多元形式,在基層沃土中錘煉本領、貢獻力量。
文化初探:筑牢實踐根基
實踐隊一行人探訪了商南縣圖書館、商南縣文化館與商南縣博物館等文化基地,在圖書館,隊員們重點查閱農業(yè)科技、鄉(xiāng)村振興領域書籍,參觀長安大學援建的親子閱覽室,與當地兒童親切互動,感受公共文化服務對鄉(xiāng)村的滋養(yǎng);在文化館,通過非遺展示、群眾文化活動剪影,隊員們直觀認識商南文化傳承成果,與練習書法的青少年交流心得,體悟“守護文化根脈”的時代責任;在博物館,隊員們跟隨史前恐龍蛋、漢代墓磚等文物,觸摸商南歷史的脈絡,了解李先念等革命家創(chuàng)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過往。通過參觀學習,隊員們明確了傳承與弘揚文化的使命擔當,將以所學所悟為基石,為鄉(xiāng)村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力求以文化之光,照亮鄉(xiāng)村發(fā)展之路。
實踐隊在商南縣圖書館少兒閱覽室合影

實踐隊參觀商南縣文化館活動剪影

隊員與練習書法的青少年

實踐隊參觀商南縣博物館活動剪影
紅色鑄魂:賡續(xù)精神血脈
紅色資源是淬煉理想信念、厚植黨性修養(yǎng)的鮮活教材,實踐隊赴商南縣烈士陵園學習。陵園內蒼松翠柏環(huán)繞,223名烈士長眠于此,李春銀冒死傳遞情報、萬文華舍身掩護群眾等英烈事跡,在講解員的講述中愈發(fā)震撼人心。隊員們在“商南英烈千古流芳”紀念墻前駐足,于抗日烈士紀念碑前默哀致敬,在英烈紀念廳通過馬刀、家書等文物,重溫商南紅色歷史,深刻體會到了革命者的英勇無畏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實踐隊了解張弦烈士事跡
實踐隊在抗日烈士紀念碑前默哀
實踐隊參觀英烈紀念廳

實踐隊在烈士紀念墻前駐足
青春助農:解碼振興動能
實踐隊奔赴商南縣紅廟村、后灣村與蓮花臺村,實地調研鄉(xiāng)村振興的基層實踐圖景。在紅廟村,村支書聶本朝向隊員們講解了“農旅融合”的發(fā)展路徑:依托秦嶺余脈的生態(tài)稟賦,村里深耕茶葉產業(yè),建成馬泉山萬畝茶園與百畝荷花園,既守住了綠水青山,又蹚出了“茶園觀光+荷花研學”的增收路。移步后灣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富林細數“脫貧蝶變”的生動歷程:借力秦嶺生態(tài)屏障與清油河蜿蜒水系,打造“山水人家”旅游名片,實現了“庭院美、收入增”的雙重跨越。在蓮花臺村,長安大學駐村第一書記付石與實踐隊員展開了深度座談。付石介紹,高校定點幫扶以來,通過“組織筑基、產業(yè)造血、智力賦能、文化鑄魂”四維聯動,已落地湘河精品西瓜示范園、自動化茶葉基地等項目,讓“實驗室里的技術”走進田間地頭。隊員們實地探訪丹江干流上的蓮花臺水電站,看著奔流的江水轉化為清潔電能,真切感受到科技在激活生態(tài)資源、驅動區(qū)域經濟中的硬核力量,更堅定了將專業(yè)所長融入基層實踐、以青春之力服務鄉(xiāng)村振興的信念。

實踐隊參觀紅廟村萬畝茶園

實踐隊參觀紅廟村荷花園

實踐隊與李富林書記交流洽談

付石書記介紹長安大學幫扶工作情況
教育幫扶:賦能基層發(fā)展
科普宣教是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實踐隊走進湘河中心小學,以“至臻講堂”科普宣講為抓手,圍繞“珍愛生命・預防溺水”“我的情緒我做主”“兩彈一星精神傳承”三大主題,構建“知識傳遞—能力培養(yǎng)—理想塑造”的幫扶體系,讓教育幫扶實效扎根鄉(xiāng)土校園。“活動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夢想播種。”校長李立談到,實踐隊通過“理論講解+互動體驗+精神引領”的創(chuàng)新形式,詮釋了教育幫扶的深層價值——唯有將知識賦能與精神鑄魂結合,才能在基層教育沃土中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鄉(xiāng)村振興后備力量”。
實踐隊員吳葉菲擔當主講人

互動提問環(huán)節(jié)

實踐隊員唐士賢擔當主講人

實踐隊與學生合影
收官與展望:青春擔當再出發(fā)
為期五天的實踐活動圓滿落下帷幕,隊員們穿行于鄉(xiāng)村阡陌、校園課堂與紅色場館,在觸摸歷史脈絡中感悟初心,于見證產業(yè)振興中汲取力量,用互動宣講傳遞知識火種,讓青春足跡深深烙印在基層熱土。大家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xù)將專業(yè)所學轉化為服務基層的動力,用青春行動踐行“強國有我”的誓言,為鄉(xiāng)村振興與民族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