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課】繪民族畫卷如詩:物電學院赴蕪湖市南陵縣科普支教團隊以民族服飾講祖國大團結
7月9日,安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千方愛心學校”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蕪湖市南陵縣三里鎮綜合文化站,開展“民族團結進課堂”主題科普活動。活動通過打鐵花賞析、民族拼圖競賽、服飾繪畫創作等豐富環節,引導鄉村兒童在體驗中感受中華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動手中增強對祖國、民族和團結的認同與熱愛。
非遺打鐵花:千年技藝點燃文化自信
活動伊始,團隊成員通過投影設備播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的實景表演視頻。當屏幕上迸發出1600℃鐵水化作漫天金星的壯麗景象時,孩子們不約而同發出驚嘆。支教隊員喬偉杰結合化學知識解釋道:“當高溫鐵水被擊向空中時,鐵會和空氣中的氧氣劇烈反應從而產生大量的熱量,使鐵水發出耀眼光芒,我們就看到了這樣壯觀的景觀了。”
圖為學生專心聽支教團隊成員講解打鐵花藝術價值。陶冠岐 供圖
打鐵花起源于北宋,是工匠在冶煉過程中創造的獨特藝術形式。它不僅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教團隊成員的講解中,孩子們都充分了解了這項傳承千年的技藝,認識到了這正是各民族工匠智慧交融的結晶。
拼圖里的中國:童心繪就民族團結版圖
“新疆有多大?”“海南省在哪里?”在拼圖比賽環節,孩子們圍坐在特制3D中國地圖前,一邊拼接各省板塊,一邊聆聽支教團隊成員講解民族分布知識。這幅拼圖不僅標注了各省區市的地理位置,還特別突出了各民族的分布特點。團隊成員武雨一邊指導孩子們拼圖,一邊講解:“我國有56個民族,就像這幅拼圖的每一塊都不可或缺一樣,每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
圖為支教團隊成員指導拼接中國地圖拼圖。陶冠岐 供圖
當臺灣板塊被四年級的陳思齊小心翼翼置于東南沿海時,團隊成員在投影屏上打開實景地圖:“臺灣自古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珍寶島,兩岸人民血脈相連”孩子們的手指在地理版圖上移動,心靈卻在民族精神的圖景里留下永恒印記。
彩筆繪霓裳:民族服飾中的文化密碼
“民族服飾繪畫”將活動推向高潮。支教團隊分發環保顏料和繪畫紙,指導孩子們參照投影屏上的各種民族傳統服飾元素進行創作。孩子們用五彩斑斕的畫筆,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民族服飾。有的畫了鮮艷的苗族銀飾,有的描繪了飄逸的藏族服飾,還有的創作了獨具特色的維吾爾族小花帽。
圖為學生展示繪畫作品。陶冠岐 供圖
據悉,“千方愛心學校”團隊將持續在南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課堂,繼續挖掘中華民族文化資源,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走深走實,為鄉村教育注入科技之光與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