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動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部署,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重要指示,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蒲公英志愿服務隊學智社區分隊于7月5日至11日,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學智社區針對當地兒童開展了“國風鄰里行・文脈社區傳”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以“非遺進社區,薪火共傳承”為主題,以“非遺傳承+經典浸潤”的創新模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在青年一代心中落地生根,更好地闡述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時代責任。
文化啟幕點燃熱情,經典誦讀浸潤心靈。緊扣文化強國戰略,蒲公英志愿服務隊學智社區分隊的志愿者講解勾勒活動脈絡,從當日的詩詞品讀到后續的非遺實踐、成果展示,系統介紹活動安排,為孩子們鋪就傳統文化探索之路。午后的“經典誦讀:詩詞品夏”環節,志愿者精選《詩經》《楚辭》及唐宋詩詞中描繪夏日、節氣、家國情懷的篇章,結合歷史背景與當代價值展開解讀。以“荷風送香”“蟬鳴入詩”等意象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在朗朗誦讀中感受文字之美,領悟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與古人哲思,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童心中初步扎根。非遺講堂科普知識,小暑專題連接生活。
在“非遺講堂,文化傳承”課堂上,志愿者圍繞剪紙、中國結、戲曲臉譜等非遺技藝,通過短視頻、圖文案例,系統講解其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與傳承現狀,剖析非遺在新時代的創新應用,增強孩子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與保護意識。同時該三下鄉活動恰逢小暑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小暑專題活動”應時展開。志愿者科普小暑氣候特點、“曬伏”“食新”等傳統習俗及相關民間故事,結合夏季養生知識,分享綠豆糕、酸梅湯等傳統消暑飲食的制作智慧。同時,組織孩子們開展漆扇手繪實踐,讓大家在動手創作中感受節氣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顏料在扇面暈染開來,恰似傳統文化與童真創意的交融,體會傳統文化與生活的緊密聯結。
巧手創作體驗非遺,成果展覽總結收獲“巧手創作:非遺遺韻”活動將傳承推向深入。志愿者詳細講解戲曲臉譜的色彩象征意義,如紅色代表忠義、黑色代表剛直等,引導孩子們在繪制過程中領悟戲曲文化的精神密碼。孩子們發揮創意,繪制出一張張獨具特色的臉譜,在實踐中加深對非遺技藝的理解與熱愛。午后的“成果展覽暨活動總結”上,社區文化長廊陳列著孩子們三天來的詩詞書法、漆扇、臉譜等作品及活動照片。“我與傳統文化”主題分享會上,孩子們踴躍發言,分享參與活動的收獲與感悟。志愿者為參與者頒發證書,為優秀作品頒獎,并發起“文化傳承進萬家”倡議,構建起“認知—體驗—傳承”的文化培育閉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持續煥發生機。文化的傳承,不在廟堂之高,而在鄰里之間、童稚之畔。
此次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子深入學智社區開展的三下鄉活動,以“國風鄰里行・文脈社區傳”為紐帶,將經典誦讀的溫潤、非遺技藝的精巧、節氣文化的智慧,化作孩子們可感可知的文化體驗。從詩詞聲里的夏日情思,到漆扇上的匠心流轉,再到臉譜中的忠義風骨,活動不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互動中浸潤童心,更搭建起“高校學子—社區兒童—傳統文化”的傳承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