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鑫)7月6日上午八點,“鐵脈薪傳鐵道兵宣傳隊”開展第七次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在帶隊教師于海瑩、馬保青的帶領下,再次走進老營烈士陵園。與首次探訪相比,此次活動不僅是對烈士的深切緬懷,更注重深入挖掘鐵道兵精神內涵,通過與親歷者的對話,讓這份精神在新時代青年心中扎根。
走進莊嚴肅穆的陵園,松柏蒼翠依舊,卻因第二次探訪而多了份熟悉與厚重。老營烈士陵園的陳老師深情講述,這里長眠的每一位鐵道兵戰士,都曾在修建鐵路的艱苦歲月中,用頑強意志詮釋“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誓言。不同于首次聚焦歷史事件,此次陳老師更細致地描繪了戰士們在無先進設備時徒手開山挖石、在惡劣環境中堅守崗位的場景:有的戰士為搶修被洪水沖毀的鐵路,縱身躍入湍急河流;有的在隧道開鑿時因突發塌方永遠留在了黑暗中。這些細節讓團隊成員更直觀感受到,每一寸鐵軌的延伸,都浸透著戰士們的汗水與熱血。
圖為團隊成員向陳老師了解鐵道兵故事(圖片來源:宣傳部)
探訪結束后,團隊有幸采訪到楊立剛老師。楊老師強調,鐵道兵精神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生動體現,葉劍英元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評價,正是其真實寫照。他特別提到,和平建設時期,鐵道兵因施工、交通、生活條件艱苦,犧牲遠超其他軍種,“吃不完的黃豆、打不完的豬草”便是其艱苦生活的縮影——流動性強導致物資匱乏,戰士們靠豆制品果腹、靠養豬改善伙食,卻仍在人工打炮、隧道施工等高危作業中無畏前行。
對于當代青年,楊老師寄予殷切期望:雖如今物質條件優越,但需傳承鐵道兵的奉獻精神,像他們一樣嚴格自律、增強本領,在本職崗位上履行社會責任。此次深度采訪,不僅讓團隊成員挖掘到了鐵道兵的“新人物新視角新故事”,更明確了青年踐行的方向。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楊立剛老師(圖片來源:宣傳部)
參加此次活動的七名成員表示,第二次探訪讓他們從“知道”鐵道兵精神,到真正“理解”其背后的犧牲與堅守。老營烈士陵園這座精神豐碑,在二次探訪中愈發清晰,激勵著團隊成員以更堅定的信念傳承鐵脈,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