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無邪易受惑,反詐護航助成長。
隨著暑期來臨,各類針對未成年人的詐騙手段花樣翻新,小學生群體成為易受騙對象。為幫助孩子們擦亮雙眼、識破騙局,筑牢暑期安全“防護網”,2025年7月11日,寧波大學“法律大篷車”之“反詐薪傳,慧盾護安”實踐團成員走進寧波市鎮海區澥浦十七房村,以情景式學習、互動問答等鮮活形式,為當地小學生送上一堂既有趣又實用的反詐宣傳課,讓防騙意識在歡聲笑語中深深扎根。
識騙先懂“騙”:揭開詐騙的面紗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詐騙嗎?”課堂一開始,主講人孫思宇就用提問引發孩子們的思考,瞬間點燃了課堂熱情。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手,用童言童語描繪自己理解的詐騙:“就是壞人編故事騙錢!”“在QQ上假裝成同學讓你付錢!”這些天真卻真實的回答,展現了孩子們對詐騙的初步認識。
實踐團將復雜的反詐知識提煉成簡單易記的“識別公式”:神秘莫測的陌生人 + 隔空對話的通訊方式 + 急不可待的轉賬要求=詐騙。通過這個“識別公式”,孩子們輕松掌握了"見招拆招"的反詐本領——“遇到這種情況,要像按下暫停鍵一樣冷靜,馬上告訴爸爸媽媽并及時報警!”
情景“排雷”戰:識破七大常見騙局
為了讓抽象的防騙知識變具體,實踐團精心設計了七個“情景小劇場”,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詐騙陷阱的隱蔽性和危害性。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不時發出驚嘆聲。
在數字化時代,詐騙手段也在不斷升級。主講人也為孩子們指出,現在的詐騙分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詐騙方式,而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更復雜的詐騙,比如AI換臉。這些手段更加隱蔽,也讓孩子們防不勝防。為此,主講人向孩子們提議“這次的課堂結束后,你們回家就立刻和爸爸媽媽約定一個專屬暗號,這樣即使遇到“AI換臉”的騙子,也能通過暗號驗證真偽。”這一提議得到孩子們的熱烈響應,紛紛表示要立刻行動。
在每一個詐騙情景中,主講人通過互動問答的形式,引導孩子們自己思考如何識別和防范詐騙。孩子們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結合先前學習的“識別公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應對方法。主講人通過生動的解說,毫不客氣地揭穿了一個個當前流行的詐騙手段——冒充公檢法、兼職陷阱、電話手表詐騙、追星詐騙……這些看似誘人的“餡餅”,其實都是精心布置的陷阱。
跳出誤區:看清騙子的“偽裝術”
“穿得整齊的就是好人嗎?長得和善的老人就一定安全嗎?”主講人再次拋出的問題讓孩子們陷入思考。實踐團為孩子們總結出三個常見誤區:被“免費”“中獎”勾住的“貪小便宜”心理;隨便說家庭住址、生日的“泄密習慣”;憑外表判斷人的“輕信心理”。同時,也點破了騙子的三大伎倆:假裝迷路求帶路(假裝求救)、冒充警察老師(偽裝身份)、又給好處又威脅(威逼利誘),教導孩子們遇事多留心。
在學習完騙子的“偽裝術”后,一位小朋友興奮地說:“我要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告訴我的好朋友,讓他們也學會保護自己!”
牢記口訣:反詐知識“刻”心間
課堂接近尾聲,主講人帶領孩子們齊聲朗讀反詐小口號,稚嫩而洪亮的聲音回蕩在教室內:“陌生鏈接不點擊,個人信息不透露”“天上不會掉餡餅,刷單兼職是陷阱”“轉賬之前想一想,核實清楚再操作”。
隨后的反詐知識測驗環節,孩子們化身一個個“反詐小衛士”,運用剛學到的知識現場“破案”。面對模擬的詐騙場景,他們迅速識破騙局:“這個中獎信息是假的!”“那個‘警察’的電話有問題!”在熱烈的互動中,反詐知識如春雨般浸潤心田,悄然在孩子們心中扎下根來。
結語:播撒反詐種子,共筑安全未來
“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這正是本次活動的深遠意義。寧波大學“反詐薪傳,慧盾護安”實踐團的成員們用專業與愛心編織的這堂反詐課,不僅教會了孩子們識破騙局的技能,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安全意識的種子。反詐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只有讓安全意識成為本能,才能真正構筑起防范詐騙的銅墻鐵壁。
反詐教育任重道遠,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愿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反詐小衛士”,在成長的道路上遠離陷阱,擁抱平安。讓我們攜手同行,為孩子們撐起一片無詐的藍天!
文字:奚渝婕
圖片:黃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