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寧波大學"滴水行動"海韻文耕實踐隊走進象山高塘學校,開展"海洋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主題夏令營活動。通過詩歌賞析、環保實踐、節氣美育、手工創作等多元形式,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漁文化的深厚底蘊,樹立守護蔚藍家園的環保意識。
詩海擷珠·漁韻千年
“云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這句歌詞從投影儀流出,第一課“詩中漁影,千年傳承”漾起波光。視頻里漁夫撒網、補船的畫面帶領同學們走進漁夫的神奇世界,喚醒對漁家生活的記憶。
在“品《江雪》悟精神”環節,師生共讀,同學們發揮想象勾勒漁翁形象,一幅幅充滿意韻的圖畫躍然紙上。有的同學畫的漁翁獨自在白雪皚皚的江面垂釣,意境深遠;有的以漁翁撒網捕魚為題材,畫面生動、色彩鮮明。創作完成后,幾位同學上臺分享創作意圖、解讀圖畫,教師趁機聯系詩歌、解析關鍵詞,引領學生體會老翁孤寂堅守的品格。“賞《江上漁者》訴心聲”時,同學們化身為詩中人寫下“漁夫啊漁夫,我想對你說……”的感想,或贊美、或同情漁夫,滿是共情。
最后的“探‘漁’之深意”環節更是將課堂氛圍推向高潮:大家共同探討“‘漁’字為何常為詩人筆下的主題”,領悟到這不僅是對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更蘊含著人與自然的深刻對話,同時也映射出漁民的精神世界。
碧海同心·守望未來
第二課以海洋環境對比圖展開,清澈與污染的強烈反差,讓同學們直觀認識到海洋現狀。故事分享會上,漁民與海洋相依的往事,使得“漁家情懷”在學生心中扎根。大家在小組討論中細數海洋饋贈:不僅有海鮮,更有航運之利、氣候調節之益,更在塑料垃圾吞噬海洋生物等畫面中,增強了保護海洋的意識。
“污染源頭大追溯”游戲以及“離城還是守海”的抉擇引發熱議,“留下!讓沙灘變回原來的樣子”“我要留下來建設干凈的漁場”,這不僅是同學們的回應,更是少年的責任擔當。同學們懷著熱情,在彩紙上寫下對海洋的承諾,字里行間,是守護蔚藍的堅定誓言。這一刻,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堅定與希望,仿佛已經看到了那片蔚藍、健康、生機勃勃的海洋。
歲時雅趣·小暑尋涼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在小暑節氣美育課上,二十四節氣歌悠揚響起,拉開序幕。老師首先詳細介紹了小暑的歷史淵源,接著播放了科普視頻,生動展示了與小暑相關的詩句、避暑方法和豐富民俗。在知識問答環節,同學們踴躍參與,積極互動,進一步加深了對小暑節氣知識的認識。
最為精彩的是“制作小暑聲音圖譜”環節,大家紛紛拿起畫筆,用心勾勒出小暑聲音的獨特色彩與形狀,在藝術的熏陶中深刻感受節氣的獨特魅力。每一幅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不僅展現了小暑的聲音,更蘊含了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通過這一環節,同學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用藝術的方式表達節氣之美,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保護自然、傳承文化的種子。

巧手生潮·非遺新創
“折魚添畫”的創作讓同學們沉醉于動手的樂趣中。教師先介紹象山漁文化,講述古老的捕魚傳說與海洋饋贈。在動手制作的環節中,同學們指尖靈巧地舞動,將彩紙折成尖頭尖尾的魚形。隨后,他們用彩筆細致地描繪出波浪紋、魚鱗以及漁餌,有的人還精心繪制了漁船作為背景,畫面生動而富有創意。
這不僅是手工創作,更是對“魚”的再認識:從文化符號里的吉祥寓意,到藝術作品中的靈動身姿,同學們上臺分享時,還說起魚鰭的弧度藏著海浪的方向,平凡的形象串聯起了傳統、自然與創意。
尾聲:浪花里的成長
一日課程落幕,漁文化的悠遠、海洋保護的責任、節氣之美的靈動,已悄然融入同學們心中。從詩畫中的漁影到筆下的護海承諾,從節氣歌里的暑韻到聲音圖譜的創意,知識與實踐交織,文化與美育共生。這場融合文化傳承與生態教育的夏令營,正似海風拂過心田。當傳統漁文化與現代環保理念在童心中激蕩回響,那片蔚藍的未來,已然在稚嫩的筆觸與堅定的承諾中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