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里的傳承之光:與校慶同輝
為探尋校史文化與民間藝術融合的魅力,挖掘非遺文化背后的傳承脈絡,向曲阜師范大學70周年校慶獻禮。曲阜師范大學“薪火傳校史”實踐隊于2025年7月15日來到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開啟了一段探尋剪紙與校史交織故事的旅程。
初訪:叩開剪紙傳承之門
滿載前期籌備的成果與期待,實踐隊員們踏入李金波老師的工作室,直觀感受非遺魅力。李金波老師熱情相迎,隊員們趕忙禮貌問候,說明是來探尋剪紙傳承,想記錄、助力非遺傳播,還提及今年是學校70年校慶,希望能把高密剪紙與校慶結合,讓更多師生通過非遺了解學校傳承精神。交流中,隊員們觀察老師手上因常年剪紙留下的紋路,結合調研組此前了解的傳承故事,聽他講述與剪紙相伴的歲月。隊員們了解工作室日常運作、作品創作靈感來源,為后續深入調研打底,也思索如何讓剪紙為校慶增添獨特文化韻味。
實踐隊還拓展活動,走進周邊社區。隊員們帶著設計好的問卷,發放給居民,了解其對高密剪紙認知度;和社區老人嘮嗑,聽他們講過去剪紙在民俗里的角色,比如婚嫁、節慶時的應用,也分享學校70年校慶的喜事,聽聽居民對校園文化與非遺融合的想法;與年輕人交流,知曉他們對非遺傳承看法、參與意愿,邀請他們為校慶非遺活動出創意。同時,利用專業知識,幫李金波老師整理剪紙作品檔案,分類、標注創作背景,為數字化傳承做準備,也為校慶文化添磚加瓦。
沉浸:解碼剪紙傳承密碼
傳承之路,滿是艱辛。時代變遷,機器剪紙沖擊市場,傳統民俗氛圍淡化,年輕人追求新潮,對這古老技藝鮮有關注。可李金波老師沒有退縮,他毅然扛起傳承大旗。而今年恰逢曲阜師范大學70周年校慶,他希望通過剪紙藝術,為校慶增添一抹獨特的文化色彩。
在工作室,實踐隊員開啟深度調研模式。他們分組行動,一組跟著李老師學基礎剪紙,從折紙、畫樣到動剪,體驗“福”字創作,還嘗試融入校慶元素,剪制帶有校徽輪廓、“70” 數字的圖案理解傳統剪紙“抓形態、傳氣韻”要點,也琢磨如何讓傳統技藝承載校慶記憶。另一組專注記錄,用提前調試好的拍攝設備記錄創作過程,挖掘高密剪紙傳承故事。同時,記錄組特意關注李老師對校園非遺傳承的看法,詢問能否為學校70年校慶定制特色剪紙作品,用于文化展示。
當被問到如何將剪紙藝術與曲阜師范大學70周年校慶相結合時,李金波老師希望能以剪紙為載體,創作與學校歷史、文化相關的作品。他認為,利用各種短視頻平臺等渠道,加大對這些校慶主題剪紙作品的宣傳力度,能讓更多人了解曲阜師范大學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也能讓高密剪紙這一非遺手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踐行:青春助力傳承傳播
基于調研,實踐隊員思考如何用青春力量助力傳承,同時呼應學校70年校慶。他們發揮新媒體特長,按照籌備時定下的傳播思路,在短視頻平臺策劃“高密剪紙青春說·校慶特別篇”系列內容。攝制組剪輯趣味片段,配上文案組寫的通俗易懂解說,介紹剪紙技藝、傳承意義,融入校慶元素,像展示隊員們創作的校慶主題剪紙,講述學校傳承與非遺傳承的共通精神。隊員們還設計互動,發起“我剪校慶非遺符號”挑戰,鼓勵網友曬作品,擴大高密剪紙傳播面,也為校慶營造文化氛圍。
此外,實踐隊聯系學校、社區,策劃 “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活動,邀請李金波當講師,隊員們協助組織,布置展覽、安排體驗環節,把校慶主題剪紙作品融入展示,讓更多人近距離接觸高密剪紙,感受非遺與校慶文化交融的魅力。同時,整理調研成果,形成報告,為政府、非遺保護機構提供參考,建議結合校慶契機,開發剪紙文創,打造非遺研學路線,讓高密剪紙“活”在當下,在傳承與創新中,續寫非遺新故事,也為學校70年校慶獻上獨特的文化禮物,實踐隊員們以行動,成為連接古老技藝、校園傳承與現代社會的青春橋梁。
與李金波老師的這場相遇,不僅是探訪非遺,更是觸摸民族文化與校史文化交融的根脈。曲阜師范大學70年的校史,凝聚著無數先輩的心血。李金波老師希望這門手藝代代相傳,也祝愿曲園精神一直紅火下去。隊員們一致表示,在李金波這樣的守護者努力下,高密剪紙必將與曲阜師范大學70周年校慶的光輝相互映襯,在新時代綻放全新風彩。(通訊員 陳冰)
圖為實踐隊員們在李金波老師指導下進行剪紙創作 陳冰供圖
圖為李金波老師工作室部分作品 陳冰供圖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工作室成員 陳冰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