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一葦益航”志愿服務團的志愿者老師們在七年級開展了一場以“捏塑甲骨文,觸摸古文明”為主題的創意實踐課。課堂上,用手工的方式在同學們心中播撒傳承傳統文化、探索歷史根脈。

圖為志愿者老師在講述甲骨文起源。王娜供圖
志愿者老師以“漢字最初模樣”這一趣味問題開啟探索之旅,展示 “日、月、山、水” 等經典甲骨文字形。從字形構造講起,解析甲骨文如何用簡潔線條,摹寫自然事物與生活場景,讓同學們初步領略甲骨文 “畫成其物” 的獨特魅力,點燃對古老文字的好奇之火。

圖為志愿者老師在準備材料。王娜供圖
志愿者老師圍繞甲骨文展開深度講解,介紹其用途,聚焦“象形、指事”等造字法,拆解甲骨文從“模擬物象”到“傳遞抽象含義” 的奇妙邏輯,為同學們搭建形義關聯的認知橋梁。

圖為同學們在制作粘土作品。王娜供圖
進入創意粘土創作環節,同學們領取材料后,先在腦海中回溯甲骨文字形,隨后動手捏塑。志愿者老師穿梭指導,調整字形比例,助力同學們將甲骨文字“捏”成可觸摸的立體作品,讓古老文字在指尖“重生”。

圖為同學在介紹自己的作品。王娜供圖
成果展示環節,同學們紛紛亮出粘土甲骨文作品。合作小組分享創作思路,或是想還原商代文字風貌,或是借色彩、造型傳遞新解讀,在互動交流中,大家賞創意、熟字形、悟內涵。

圖為同學們在展示制作的作品。王娜供圖
此次活動,以趣味粘土創作形式,讓同學們親近甲骨文、讀懂古老文字智慧。通過“觀察—理解—動手創造”過程,激發對漢字起源、傳統文化的探索熱情。當粘土成為甲骨文字新載體,同學們觸摸的不僅是柔軟材質,更是千年文明溫度,傳承與創新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