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月亮島社區內童聲笑語交織,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體驗課正火熱進行。外國語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以“甲骨傳薪火,剪紙繪鄉情”為主題,為社區的小朋友們架起了一座連接千年文化智慧的“虹橋”。在這兩個半小時的沉浸式體驗課中,甲骨文的蒼勁骨力與剪紙藝術的纖巧靈韻碰撞交融,在童稚心田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課堂伊始,外國語學院“七彩課堂”暑期實踐團的成員們化身“文化引路人”,用生動地語言揭開了古老甲骨文的神秘面紗。“小朋友們,甲骨文是殷商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漢字的源頭,更是我們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主講老師向同學們生動的描述著。抽象的刻痕化為鮮活的故事,讓孩子們眼中充滿好奇。緊接著,在創意實踐環節,彩色粘土在稚嫩的小手中揉捏、塑形。孩子們全神貫注,將“金”“木”“霜”“川”等古樸文字立體呈現,再精心粘貼于紙面。“這個金字的甲骨文和現在的好像啊!”三年級吳秋旋驚奇的說道。當“明”字被拆解為“日”“月”組合,七歲的蔣佳豪恍然大悟“太陽下班了月亮來照耀啊”。這種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不僅鍛煉了小朋友的邏輯思維,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一次生動的文化啟蒙,讓孩子們懂得,方寸甲骨之上,鐫刻的是民族的根脈,傳承的是不朽的文明薪火。

圖為學生展示粘土制作甲骨文作品程唐和子供圖
甲骨文的余韻還未消散,非遺剪紙藝術又接續登場。“剪紙不是簡單的手工,每道紋路都在講述家鄉故事。”當主講老師深情講述六安非遺剪紙藝術中蘊含的鄉土情懷時,二年級的鄭晶晶激動地舉手回答:“我在外婆的窗戶上見過,剪紙是家族吉祥的象征!”她的聲音稚嫩卻充滿自豪,仿佛一瞬間將課堂帶回了那片充滿溫情的鄉土。在動手實操環節,孩子們靈巧的小手在助教老師的指導下,沿著線條游走。隨著紙屑輕輕飄落,質樸的窗花、靈動的生肖圖案漸次綻放,仿佛將一張張紅紙賦予了生命。“我剪的窗花兩邊一模一樣!”一年級的王雨澤舉著自己的作品,興沖沖地向大家展示,臉上洋溢著成就感。
一幅幅充滿童趣的剪紙作品,不僅是孩子們對民間技藝的初體驗,更是他們對家鄉之美最純真的描繪。剪紙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將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體會家鄉的深厚底蘊。
這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不僅讓孩子們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小小的剪紙藝術家們,將用他們的雙手和心靈,繼續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文化篇章。

圖為助教老師幫助小學生們剪紙徐林供圖

圖為學生展示剪紙作品徐林供圖
孩子們手中的甲骨文粘土和剪紙窗花,是今天最生動的文化作品。愿這份對古老文字的好奇、對傳統技藝的喜愛,能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未來,他們不僅能記得住、喜歡上這些文化瑰寶,更能自信地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講述者,講述屬于新時代的精彩故事。
通訊員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