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學學子赴肥西縣上派鎮肥光社區開展社會實踐:
甲骨童心,筆墨傳薪
7月2日上午,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三下鄉志愿服務隊走進合肥市肥西縣上派鎮肥光社區,教師高嘉琦以“甲骨文探秘”為主題,精心打造一堂別開生面的書法課,并通過趣味互動與沉浸式體驗,引領孩子們走進三千年前的漢字世界,深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清朝學者王懿榮生病時,從藥材‘龍骨’上發現了神秘的刻痕,從此揭開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紗……”課堂伊始,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起“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的故事。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聽得入神,小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驚嘆的光芒。孩子們了解到甲骨文不僅僅是商朝王室占卜的記錄,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見證。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門,讓孩子們對那段遙遠的歷史充滿了向往。

圖為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三下鄉志愿服務隊赴上派鎮肥光社區授課
教師高嘉琦通過播放一段紀錄片視頻,生動展示甲骨文如何從龜甲獸骨的刻劃演變為系統的文字符號。她耐心講解視頻,并引導孩子們思考甲骨文背后蘊含的哲學與科學精神,強調“一字一世界”的文化內涵。實踐環節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在教師們的指導下,孩子們手握毛筆,聚精會神地在宣紙上臨摹"日""月""山""水"等甲骨文字。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古老的文字化作孩子們熟悉的意象:"日"字如初升的太陽,"山"字似連綿的峰巒,"水"字像流動的溪流。孩子們時而屏息凝神,時而興奮交流,在筆墨流轉間感受著漢字的神奇魅力。活動現場洋溢著濃厚的學習氛圍。有的孩子反復練習同一個字,力求完美;有的則興奮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們在旁細心指導,及時肯定每個孩子的進步,讓古老的文字在稚嫩的筆觸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圖為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三下鄉志愿服務隊教師魯琪靜悉心指導孩子書法練習
文化間的對話,往往能帶來最獨特的體驗。教師巧妙地將哈薩克族傳統圖案與甲骨文并置展示,引導孩子們發現不同民族文化中對自然萬物的獨特表達。當看到哈薩克族刺繡中的山形紋樣與甲骨文"山"字驚人的相似時,孩子們眼中閃爍著驚喜的光芒。這種直觀的對比不僅讓孩子們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
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三下鄉志愿服務隊與孩子們合影
甲骨文是刻在骨頭上的“史書”,更是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本次活動通過故事啟蒙、視聽體驗、實踐書寫等多種形式,讓古老的甲骨文“活”了起來,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合肥大學教育學院“薪火傳鄉韻,師苑‘育’童心”志愿服務隊將持續傳播中華文化的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成為中華文明薪火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撰稿人:魯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