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站:關中革命紀念館
泛黃的地圖、銹跡斑斑的武器、布滿折痕的手稿,無聲訴說著往昔崢嶸。我們俯身凝視各大戰役版圖,指尖撫過蜿蜒的行軍路線,仿佛觸碰到先輩們跨越山河的足跡。聆聽解說員的講述,習仲勛同志的生平在耳畔清晰起來:13歲就讀于立誠學校,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投身共產主義偉大事業;1928年春,他參與陜西省立第三師范愛國學生運動,遭國民黨地方當局關押于三原、西安等地,即便身陷囹圄,仍堅守斗爭,并在獄中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那些在苦難中淬煉出的堅韌,讓我們深切讀懂了革命信仰如何在磨礪中生根發芽。微黨課的學習,更讓我們在歷史細節中觸摸到精神的脈絡。展廳墻上“同心同德,繼往開來”的燙金大字,在光影中熠熠生輝,既鐫刻著革命年代的赤誠初心,也激蕩著新時代青年賡續奮斗的澎湃力量。那些陳列柜里的勛章與信件,裹挾著硝煙與熱血,將往昔的烽火歲月緩緩鋪展,讓我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讀懂了信仰的重量與傳承的意義。

第二站:習仲勛故居
走進習仲勛故居,泥土夯筑的老屋靜靜守望,馬房的木梁上仿佛還殘留著少年時代的溫度,斑駁的墻皮間似乎還透著當年革命星火的微光。這片滋養了赤子初心的熱土,見證著少年執劍遠行的堅毅背影——從這里出發,他以畢生踐行“戰斗一生,快樂一生;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誓言,將個人命運與家國血脈緊緊相牽,在歷史長河中鐫刻下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
第三站:習仲勛陵園
蒼翠松柏如衛士般環伺陵園,習仲勛同志的石雕座像巍然矗立,棱角分明的線條鐫刻著一生的剛毅,深邃的目光穿透歲月長河,似在訴說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煙與赤誠初心,我們手捧白菊,緩步上前。菊花的潔白,恰似他一生清正廉潔的品格;花瓣的柔軟,又象征著他對人民的深情厚意。將花束輕輕擺放,花瓣在風中微微顫動,似是回應著跨越時空的對話。隨后,三鞠躬禮畢,每一次俯身,都凝結著對革命先輩的深切追思,對奮斗精神的虔誠致敬。
今天我們的足跡雖止步于此,但信仰的火種已在心中燎原。這場紅色之旅,讓我們在歷史的褶皺里讀懂了“同心同德”的赤誠,在老屋的守望中觸摸到“天天奮斗”的溫度,在陵園的肅穆里接過了精神傳承的接力棒。
作為醫學生,我們或許不能像先輩那樣馳騁沙場,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正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戰斗”使命。當以先輩的信仰為燈,將這份滾燙的初心融入白衣執甲的征程,讓“薪火富平”的微光,照亮守護生命的“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