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沙海,繪就青綠山河畫卷
——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開展
植此青綠,共筑山河。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號角聲中,每一抹新綠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重慶移通學院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的16名青年學子,以青春之名響應號召,化身為綠色使者與生態先鋒,于7月4日毅然踏上西行列車,奔赴治沙一線。在未來七天里,以青春為筆,在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上勾勒生態藍圖;以汗水為墨,在風沙肆虐的荒原上揮毫潑墨。不僅如此,他們還將踐行低碳出行、垃圾分類等環保理念,向當地居民宣傳綠色能源使用等環保知識,積極推廣環保治沙新技術。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青春治沙記”,為守護地球生態家園、推動環保事業發展、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蓬勃的青春力量。

跨越山海赴沙約:K4531上的青春行
K4531次列車轟鳴著啟程,它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者,帶著山城的氤氳濕潤,也馱著少年們滿心的期待,一路穿行3000里。起初,車窗外是巴渝大地那連綿的青山,峰巒疊嶂,綠意盎然。可隨著列車不斷向前,景色悄然改變,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闖入眼簾,一道道深壑仿佛是歲月刻下的滄桑印記。再往前,西北戈壁的金色沙海鋪展開來,那是一片浩瀚無垠的黃,零星的隴原民居就像散落在沙海中的珍珠,渺小又堅韌。這不僅一場簡單的風景變換,還是一本鮮活的地理書在眼前徐徐翻開。當風沙拍打車窗,實踐團成員凝望窗外震撼不已,課本里的西北突然鮮活起來,每寸荒涼都在呼喚綠色,更堅定了我們治沙護綠的決心。
【圖二】

【圖三】
以沙為友,滴水成金:興隆村生態實踐探索
正午時分,實踐團隊抵達被黃沙環繞的興隆村。烈日炙烤下,村落四周沙丘連綿,僅有的幾株沙柳在狂風中倔強搖曳,植被覆蓋率較低,無聲訴說著這里水資源的極度匱乏。午餐后,隊員們片刻未歇,迅速開啟節水生活體驗。一位村民熱情示范,用篩過的潔凈沙土替代洗潔精清洗餐具:他將沙土撒入沾滿油污的碗碟,雙手熟練地反復揉搓,沙粒摩擦間,油污漸漸剝離,再用少量清水快速沖洗,餐具便潔凈如新。“在這兒,水比油還金貴,每一滴都得精打細算。”基地負責人感慨的話語,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當地居民在困境中凝練出的生存智慧。隨后,大家投入固沙實踐。在試驗田里,剛完成“引水灌溉”的沙地上,密密麻麻分布著直徑約8厘米的孔洞,這是沙土透水性強,水分迅速下滲留下的痕跡。隊員們拿起鐵鍬,依照“先填粗沙夯實底層,再覆細沙平整表面”的步驟,認真填平壓實沙坑。勞作間隙,治沙大哥現場教學:“這種‘點灌填坑’法,能減少水分與空氣接觸面積,讓蒸發量降低。”他蹲下身子,撥開表層沙土,露出下方濕潤沙層,“再種上耐旱的梭梭樹,它的根系能延伸到地下10米,牢牢鎖住沙土,形成生態防護網。”隊員們認真記錄,實地觀察梭梭樹根系與沙土的固著狀態,對“生態治沙”有了更真切的認知。
余暉清潔者:當黃昏遇見彎腰的剪影
當最后一縷暑氣隨著夕陽沉入沙海,興隆村被溫柔的暮色悄然籠罩。實踐團成員們匆匆結束晚餐,便拿起垃圾袋、鐵鍬等工具,踩著沙粒鋪就的村道,開啟了守護生態的志愿行動。村道兩旁,梭梭苗在晚風里輕輕搖曳,卻藏不住散落其中的塑料瓶、包裝袋。隊員們俯身鉆進沙柳叢,指尖小心翼翼地撥開枝葉,將藏匿其中的垃圾逐一拾起;面對被風沙掩埋半截的廢棄物品,兩人一組相互配合,一人穩住物件,一人用鐵鍬慢慢刨挖。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這片土地生態本就脆弱,我們多清理一點垃圾,就能少一分污染。”勞作間隙,眾人望向遠處,廣袤沙海之上,渾圓的落日如燃燒的火球,緩緩墜入地平線。漫天金色晚霞似打翻的顏料,將連綿沙丘染成瑰麗的琥珀色,余暉傾灑在忙碌的隊員身上,為年輕的身影鍍上一層溫暖光暈。他們彎腰撿拾垃圾的姿態,與壯麗的沙漠落日融為一體,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

綠色薪火:從實驗室到荒漠的青春接力
從江河奔涌到荒漠孤煙,從濕地氤氳到青山滴翠,習近平總書記為美麗中國建設擘畫的藍圖,始終指引著前行方向。此次實踐中,綠色發展的理念如種子般深植青年心間,治沙精神化作行動的號角,讓尊重自然、守護生態的意識在青春血脈中奔涌。未來6天,“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將以青春作筆、汗水為墨,在構筑西北生態屏障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綠色答卷,讓治沙精神在守護山河的實踐中代代相傳。
撰稿:雷利、任冰冰
攝圖:任冰冰
初審:任冰冰
復審:張靜
終核:
數字經濟商學院“梭梭青苗護民勤”美麗中國實踐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