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豫北醫學院赴開封"探尋古藝尋真意,守護遺風守匠心"非遺實踐團于6月20日至6月27日奔赴開封,開展了為期7天的“崇德載道傳非遺精粹,汴地凝心譜文化新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探秘皮影館,傳承匠心韻
6月20日,實踐團來到大宋皮影博物館。剛踏入博物館,實踐團就被這里各式各樣的皮影所吸引。在參觀過程中,第五代非遺皮影傳承人兼大宋皮影博物館館長趙泓銘先生向實踐團講述皮影的起源、發展和制作過程。講解過程中,趙館長特別強調:“皮影制作需經過選皮、雕刻、上色、綴結等二十余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絲毫馬虎,都需要認真嚴謹地對待。”這番話深深觸動了實踐團的每一位隊員,使隊員們領悟到了皮影制作過程的艱辛與不易。
隨后,實踐團隊員李玥寒親身體驗了制作簡易猴型皮影的過程。通過對皮影進行小心而緩慢地雕刻和上色,最后成功的完成了一副簡易的猴型皮影。通過觀賞與親身體驗皮影戲,隊員們不僅在藝術審美上得到提升,更強化了對皮影文化的認同感。
對話傳承人,守正與創新
6月22日,實踐團來到了天義德木版年畫藝術館,第四代木版年畫傳承人張廷旭老師詳細介紹了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從雕版、選材到印刷,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匠人的心血。“一塊好的木板要經過多次打磨,刻刀下的線條粗細都得講究,這樣印出來的圖案才有神。”傳承人說道。這些歷經歲月的木板上,傳統圖案依然清晰,訴說著年畫背后的民俗故事。當談到如何與木版年畫結緣時,張廷旭老師輕撫案頭一塊已有百年歷史的梨木版,娓娓道來:“當時木版年畫面臨著失傳,我父親是天義德的領作,為了把木版年畫傳承下去,我就跟著父親學習木版年畫。那時候沒有圖紙,他刻木板的時候,我就趴在旁邊看,刀怎么磨、線怎么走,全靠眼睛記、心里悟。”隨后,實踐團又來到朱仙鎮居委會,采訪當地居民。其中,一些中老年居民表示木版年畫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精神的寄托;一些年輕人則表示希望能夠通過一些創新的方式將木版年畫融入現代生活,比如制作帶有木版年畫元素的手機殼、鑰匙鏈等產品,既能保留傳統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非遺進校園,傳承潤童心
6月25日,實踐團成員來到位于開封市祥符區的晨光小學,開展了主題為“薪火相傳潤童心,非遺文化校園行”的非遺傳承實踐活動。此次活動通過知識講解、知識問答與皮影制作手工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開展。
活動現場,實踐隊員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生動的沉浸式文化課堂。實踐隊員通過孩子們熟悉的《葫蘆娃》和《孫悟空》等動畫片為切入點,向大家介紹這些動畫片的人物造型很多都借鑒了皮影戲的藝術特點,這一種講解方式瞬間點燃孩子們的熱情。在手工實踐環節,孩子們在實踐隊員的指導下,親身體驗了皮影制作、香囊香料配置等非遺技藝。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完成作品時的燦爛笑容,展現出非遺文化獨特的吸引力。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實踐團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隊員們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流和親身體驗中,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審美,更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未來,實踐團將繼續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探索更多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方式,為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