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學院橘徠服兮實踐隊
走訪移民博物館,探索移民精神與歷史傳承
7 月 9 日上午,秭歸縣移民博物館內,前移民局局長王海群為橘徠服兮實踐隊進行了一場關于秭歸移民史的深度講解。作為移民工作的親歷者,他的講述帶著泥土般的質樸溫度。
(圖為橘徠服兮實踐隊與王海群老師合影)
“移民不是簡單的搬家,是把根從祖輩生活的土地上拔起來,再種到新地方。”王海群的開場白直白而沉重。他清晰還原了秭歸移民的初衷——為支持國家建設,數萬群眾告別世代居住的家園;過程中,從政策協調到安置選址,每一步都浸透著干部群眾的汗水;而最終,移民們在新家園扎根,既守護了國家大義,也延續了生活的煙火氣。
(圖為王海群老師為橘徠服兮實踐隊講解)
講解中,“三峽移民搬遷第一人”譚德訓的故事最動人。1992年,70多歲的老黨員譚德訓,在補償政策尚未明確時,帶著16口之家率先砍掉200多棵臍橙樹,搬進臨時帳篷。“他說,國家要建大壩,咱不能拖后腿。”王海群的聲音帶著哽咽,“那200棵樹,是一家人的生計啊。”
實踐隊隊員們全程靜默,有人悄悄抹淚。隊員張僖衍說:“以前只在課本上見過‘移民精神’,今天才懂,那是無數人用不舍和勇氣寫就的。”
這場講解,讓移民精神從文字變成了可觸可感的記憶。正如王海群所說:“講這些,不是為了懷舊,是想讓年輕人知道,國家的每一步發展,都有人在默默托舉。”而這份托舉背后的擔當與堅韌,正通過這樣的講述,在青年心中扎下新的根。
文字:李雅馨 孫鳴訪 盧明致 攝影:李雅馨 張僖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