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學子探訪高鐵新城能源站,雙語感受中國綠色科技力量
發布時間:2025-07-12 閱讀:
2025年7月,常州工學院外國語學院“GreenPulse智匯綠能”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懷揣著對綠色能源的熱忱與對社會實踐的積極探索,奔赴常州市新北區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能源探勘之旅。
“GreenPulse智匯綠能”團隊由外國語學院精心組建,姚悅同學擔任團隊負責人,8名成員均為學院的優秀學子。在出發前,團隊成員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們查閱了大量關于高鐵新城能源建設的專業資料,并與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進行了多次深入溝通,明確了實踐的目標與任務。同時,團隊請了熟悉智能教學語言學專業方向的張清老師針對英文科普視頻的制作進行了專項培訓,學習了如何將復雜的能源技術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英文內容,確保視頻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傳遞準確的信息。
抵達實踐地點后,團隊成員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在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他們受到了熱情接待。當天的當班班長王瑜為成員們發放了頭戴白色安全帽,指導大家穿戴好安全設施后,帶領大家來到了地下一層。在路上,王班長邊走邊向大家介紹起了常州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常州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由新北區政府和中節能聯合打造,總投資10億元,服務范圍600萬平方米,是長三角集中供能規模最大的項目。王班長說,等到全部投運,能做到年節電15.42MWh、節氣21.90MWh、節水3.28MWh,運營和建設成本分別能降40%和30%。機房內管道縱橫交錯,機器的嗡嗡聲不絕于耳,展現出能源站的繁忙與活力。展板上將整套系統巧妙地畫成地鐵圖:母站—子站—用戶,冷熱源如同換乘站,淺層地熱、污水源熱泵、磁懸浮熱泵等多條線路并行;儲能站則像三個大充電寶,電化學、相變、水儲能依次排列;蜂窩管網宛如毛細血管,將能量精準輸送到住宅、醫院、商場等各個角落。王班長指著一臺磁懸浮熱泵補充道:“這臺設備的綜合能效高達82.5%,夜里制冰白天釋冷,一年能節約21.90MWh氣,省下的天然氣足夠2萬戶家庭使用一年。”成員們在王班長的詳細介紹下,深入了解了能源站的運行模式與技術創新,并迅速將這些內容記下筆記,為后續的視頻制作積累素材。
團隊成員深入能源站的各個區域,實地考察了能源供應系統、智能管理平臺以及節能設備的運行情況。他們發現,盡管能源站已經采用了先進的智能化技術,但在實際運行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區域能源浪費現象較為突出,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在高峰時段受到一定影響。在參觀時,展板上的《職業病危害告知卡》提醒大家戴耳塞,原來噪聲最高處可達90分貝,但離開幾步后聲音便迅速恢復。隊員吳穎玥旖靈機一動,干脆把這段“嗡嗡”原聲錄進素材:“真實的綠色現場,也有真實的工業聲音。”第四天,訪談組走進新橋社區和江南環球港,邀請居民、商戶掃碼填寫雙語問卷,問題涵蓋“您最期待的節能服務”“可接受的峰谷電價差”等;同時向大眾科普“8萬噸CO₂減排”數據的含金量:8萬噸相當于800公頃闊葉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即再造一座“新龍生態林”,也相當于20萬輛小汽車一年的排放量。居民們聽完后嘖嘖稱奇,紛紛掃碼填寫問卷。研討組每日傍晚在駐地會議室“復盤”,把當日收集的200余條用戶反饋轉化為“需求熱力圖”,并遠程連線研究院專家討論優化策略。一位奶奶說:“要是暖氣再穩一點,我就支持到底。”這句話被團隊成員認真記在了“用戶故事”欄,成為他們后續視頻制作中關于“用戶反饋”部分的重要素材。“原來年輕人更關心‘靜音’,商戶老板最在意‘省錢’,而老奶奶只想知道‘冬天暖氣夠不夠熱’。”吳穎玥旖在日志里寫道,“能源技術只有說人話,才能暖人心。”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采用了多種科學方法收集數據。他們通過實地觀察、設備檢測以及與工作人員的深入交流,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并將其整理成詳細的英文報告和視頻腳本。團隊成員還拍攝了大量高清視頻素材,確保視頻內容豐富、生動且具有吸引力。
隨著實踐活動的圓滿結束,“GreenPulse智匯綠能”團隊收獲了寶貴的經驗與豐碩的成果。在此次活動當中,成員們聚焦高鐵新城的能源利用現狀與方案,深入探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科學依據與創新思路,并通過制作英文科普視頻,將高鐵新城的智慧能源經驗傳播到更廣闊的舞臺,為城市的綠色發展提供有益參考。他們以這次實踐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對綠色能源的研究,并積極探索如何通過英語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將繼續秉持常州工學院“厚德、博學、求實、創新”的校訓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制作更多高質量的英文科普視頻,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與力量,助力更多城市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作者:姚悅 來源:常州市新北區中節能城市節能研究院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