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尋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助力鄉村振興,7月13日,東方語學院“尋韻昌州古郡,煥新永川鄉脈”實踐團奔赴重慶市永川區松溉古鎮,開啟了一場探尋油紙傘古法技藝奧秘的文化之旅。實踐團通過參觀學習,沉浸式體驗油紙傘的歷史傳承與精妙工藝,并拜訪了堅守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圖為實踐團與傳承人在油紙傘店門口合照)
傳承人熱情接待了實踐團成員,如開啟塵封的典籍,將油紙傘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繁復精密的制作流程以及獨具風韻的藝術特色,向成員們娓娓道來。在其彌漫著古樸馨香的工作室內,一把把精美的油紙傘宛如綻放的藝術之花。成員們近距離觀賞,瞬間被其絢麗的色彩、細膩的紋樣和精湛的工藝所震撼,仿佛步入了一個凝結著詩意與匠心的奇妙世界。
(圖為非遺油紙傘)
永川油紙傘起源于朱沱古鎮,作為昔日古鎮“七十二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鼎盛時期曾誕生了當地首家專業油紙傘工坊,成為巴渝地區重要的民俗文化象征。
(圖為傳承人講解油紙傘工藝)
非遺傳承人羅鈔手持竹骨,如同握緊了時光的記憶,向成員們深情講述:“一把油紙傘,恰似一位歷經滄桑的行者,需經選竹、削骨、裱紙等七十二道繁復工序的淬煉方能成形。這竹骨,必精選三至五年生的楠竹,其韌性如筋骨,足以撐起傘的脊梁,歷久彌堅。”言罷,他將竹條輕浸于沸水中煮制,氤氳的熱氣仿佛是對古老智慧的無言禮贊。“這是防蟲防霉的祖傳秘法,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閃耀著先人的智慧,容不得半點懈怠。”羅師傅的話語間充滿了對傳統的敬畏。此次探訪,宛如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成員們深切體悟到:每一把油紙傘,都是歷史長河與匠人巧思交織而成的活態史詩,是歲月沉淀下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
(圖為傳承人講解木馬使用方法)
盡管油紙傘技藝曾因尼龍傘的普及而式微,但傳承人們從未停止思考與探索。他們堅守傳統工藝精髓,同時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并借助政府支持的非遺研學項目,吸引八方游客親手體驗,為油紙傘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推動其活態傳承之路越走越寬廣。
(圖為非遺文化遺產牌匾)
通過本次活動的深入參觀、沉浸學習,實踐團成員深刻領悟到,永川油紙傘不僅是中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生動寫照。作為肩負時代使命的新青年,我們更應自覺踐行工匠精神,以技能筑夢強國之路,積極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傳承與發揚光大之中。不忘歷史根脈,方能開辟美好未來;善于傳承精華,才能實現更卓越的創新。
作者:李興胤
來源:重慶外語外事學院“尋韻昌州古郡,煥新永川鄉脈”三下鄉實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