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機電學院】深耕黃河水土保護,實踐隊探路行
7月20日,黃“菏”入海流實踐隊踏上一程特殊的實踐之旅,隊員們穿行于河畔、書庫與展館之間,在觀察、研讀與探尋中,觸摸黃河流域的生態脈絡與歷史印記,對這條大河的認知在多元體驗中逐漸清晰。
上午,實踐隊首站踏入百里黃河景區。剛入園,一位晨練的大爺便拿著手機上前求助,隊員們在指導操作的間隙,順勢詢問起他對黃河水土變化的感受。“以前岸邊常能看到垃圾,現在大家都知道保護環境了,垃圾也少了”,大爺的話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水土保護的民生溫度。沿景區行進時,隊員們向游客發放針對性問卷,圍繞“黃河沿岸智慧農業”“水土資源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感知”等問題收集數據。不少游客結合親身體驗分享見解:“雨天岸邊泥土流失比以前少多了”,這些鮮活反饋讓調研數據更具生命力。途中,隊員們撿拾岸邊垃圾,用行動呼應問卷中“公眾參與水土保護”的議題。
為將實地觀察與理論結合,實踐隊隨后前往山東省圖書館,在文獻查閱區,隊員們根據前期擬定的研究方向,分頭檢索黃河治理相關的史料典籍、學術專著及政策文件,翻閱《黃河三角洲水土保持研究》《山東黃河河道治理》《2022年黃河研究報告》等文獻。從古代治河方略到現代水利工程技術,從流域生態保護法規到近年來的綜合治理案例,隊員們仔細翻閱、記錄關鍵內容,從專業記載中對比古今治理手段,尤其關注現代生態護岸、節水灌溉等技術的應用實效。
下午,山東省博物館的“海岱日新——山東歷史文化陳列”展廳內,黃“菏”入海流實踐隊的目光既落在戰國“鴻溝”水利工程、明清“束水攻沙”技術等古代治水遺跡上,也停留在大汶口文化陶器、龍山文化黑陶、秦漢農耕工具、唐宋漕運文物等展品間。前者展現著古人因勢利導治理黃河水患、守護水土的智慧,讓隊員們體會到人與黃河相處的千年探索;后者則以器物為證,勾勒出黃河流域水土環境與山東地域文明發展的深層關聯,二者共同訴說著這條大河與沿岸生靈相依相生的漫長歷程。
回顧全天行程,隊員們深感黃河水土保護不僅需要技術與政策支撐,更離不開公眾的日常參與。從景區游客的觀察到古籍中的治理經驗,從當下的垃圾清理到歷史的治水智慧,多維度的實踐讓“保護黃河”從抽象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它藏在每一條穩固的堤壩里,每一棵岸邊的樹木中,更在每一個人的行動與共識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