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含金青山有價:解碼生態與發展的共生密碼
發布時間:2025-06-24 閱讀:
綠水含金青山有價:解碼生態與發展的共生密碼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晨霧灑在新安江的碧波上,漁民老陳搖著小船緩緩劃過水面。曾經渾濁的江水如今清澈見底,成群的石斑魚在水草間穿梭。老陳感慨:"以前為了生計炸魚電魚,江里差點沒了生機,現在靠著生態旅游,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這個發生在皖南山區的真實故事,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生動的注腳。當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會發現生態與經濟并非對立,而是蘊含著相互轉化的巨大能量。
一、覺醒:從"靠山吃山"到"護山養山"
在浙江安吉余村,村口的石碑靜靜矗立,上面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金色大字。誰能想到,這個如今游人如織的美麗鄉村,曾因過度開采礦石導致塵土蔽日、溪流污濁。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這里首次提出"兩山"理念,如同劃破長空的閃電,為中國的發展指明新方向。余村壯士斷腕關閉礦山,植樹造林恢復生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竹制品深加工,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之路。
這種轉變在全國不斷上演。曾經因煤礦開采滿目瘡痍的山西右玉,經過70年接力植樹,將綠化率從不足0.3%提升到57%,荒漠變成綠洲,生態旅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云南麗江玉龍雪山景區,通過限流保護、生態修復,既守護了"北半球最近赤道終年積雪"的奇觀,又讓旅游收入持續增長。這些實踐證明,生態保護不是發展的負擔,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二、轉化:生態價值的多元變現路徑
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正以多種形式被開發利用。在福建武夷山,茶農們將傳統的"茶旅融合"玩出新花樣:游客不僅可以體驗采茶制茶,還能參與"認養茶樹"計劃,獲得專屬定制的生態茶葉。這種模式讓茶葉附加值提升數倍,也帶動了民宿、餐飲等相關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武夷山茶旅綜合收入突破150億元,生態資源真正變成了"搖錢樹"。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創新不斷突破。浙江麗水推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將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等生態資源進行量化交易;貴州建立碳匯交易平臺,讓造林護林的成果通過市場機制轉化為經濟收益。這些探索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新路徑,讓"看不見"的生態優勢變成"摸得著"的真金白銀。
科技賦能讓生態價值釋放更大潛力。在江西鄱陽湖,通過無人機巡護、智能監測系統,實現對候鳥棲息地的精準保護;在青海三江源,衛星遙感技術助力生態修復工程,讓治理效率提升40%以上。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生態保護的精度和效率,也催生了生態監測、環保設備制造等新興產業。
三、共生: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
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需要制度創新保駕護航。我國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實施河長制、林長制,將生態保護責任落實到人。這些制度創新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公眾參與讓綠色發展深入人心。在四川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吸引市民廣泛參與,通過"市民園長"制度,讓普通市民成為公園管理的參與者;在浙江杭州,垃圾分類"綠賬戶"累計注冊用戶超千萬,將環保行為轉化為積分獎勵。當綠色成為全民共識,生態保護就有了最深厚的群眾基礎。
國際合作拓展綠色發展新空間。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宣布"雙碳"目標,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推動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等領域合作。這些行動不僅彰顯大國擔當,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超越單純的經濟論斷,成為指引中國發展的哲學智慧。從黃土高原的退耕還林到南海珊瑚礁的生態修復,從塞罕壩的綠色奇跡到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中國用實踐證明:綠水青山不僅承載著詩意棲居的美好愿景,更蘊含著永續發展的巨大潛力。當我們以敬畏之心守護自然,以創新之力轉化價值,綠水青山終將成為滋養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不竭源泉,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篇章。這或許就是"綠水含金,青山有價"最深刻的時代注腳,也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寶貴的財富。
作者:滕竹 來源:百度及實踐
三下鄉推薦
- 探秘鄉村非遺美食 職教學子助力傳承
- 渭南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渭遺“味”來--助力渭南非遺美食活態傳承”社會實踐團前往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開展非遺飲食文化專題調研
-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