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風裹挾著草木的清香,拂過塔里木大學的林蔭道。一群身著亮色校服的小朋友雀躍前行,一場融合知識探索與詩意童趣的研學之旅,在此拉開序幕。 孩子們踮腳打量著智能黑板上跳動的光影。當志愿者輕輕觸碰屏幕,立體的模型便在眼前緩緩轉動,“原來地球是這樣圍著太陽跑的呀!”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姑娘睜大眼睛,手指在空中模仿行星的軌跡,笑聲像風鈴般清脆。
草木間的自然課堂,移步至校園的植物園區,紫茉莉正舒展著花瓣,白楊樹的葉片在風中沙沙作響。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是教育的初心。王震將軍雕塑下,志愿者指著一株胡楊介紹:“這是沙漠里的‘衛士’,它的根能扎到地下十幾米呢。”孩子們蹲下身,鼻尖湊近葉片輕嗅,有人小心翼翼拾起一片落葉,說要夾在本子里做“自然的郵票”。陽光透過枝葉灑下斑駁的光點,與孩子們認真的眼神交相輝映。

墨香中的精神侵染,圖書館的木制書架高聳如林,陽光透過彩繪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彩虹般的光斑。孩子們踮腳走過書架間的通道,指尖輕觸書脊,仿佛在與無數故事打招呼。在少兒閱讀區,一本翻開的繪本吸引了眾人——畫面里的小狐貍正在星空下讀書,恰如此刻的他們,在知識的星河中初拾星光。

畫筆間的奇思妙想,午后的樹蔭下,水彩顏料在畫紙上暈染開奇妙的色彩。有的孩子畫下教學樓再畫道路,有的先畫下道路后畫下教學樓,不同的思維模式強調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志愿者積極指導,構成盛夏最美的畫卷。“我的畫里有教室、有樹,還有楊老師給的糖果!”一個小男孩舉著作品歡呼,顏料沾在鼻尖上,像顆甜甜的草莓。
詩韻里的甜蜜互動,“楊老師來啦!”隨著一聲歡呼,楊老師笑著走進樹蔭里,手里捧著裝滿糖果的玻璃罐。“我們來玩古詩接龍吧!”她話音剛落,孩子們便爭先恐后舉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答對的孩子接過糖果,把糖果分給照顧他們的志愿者,教育在此刻完成閉環。當孩子們慷慨的把糖果遞給楊老師時,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傳統美德照進現實。當有人卡殼時,大家便一起輕聲提示,稚嫩的童聲與老師溫和的語調交織,釀成夏日里最清甜的詩。

巧手中的童趣綻放,分發完氣球與零食,手工環節成了歡樂的海洋。彩色氣球在孩子們手中變成小兔子、小花束,夕陽西下,孩子們揮著親手做的氣球,與校園的草木、書架、教室揮手告別。這場研學之旅,沒有課本的束縛,卻讓知識在笑聲中生根;沒有刻意的教導,卻讓詩意在心底發芽。最好的課堂,是讓孩子用眼睛發現美,用心靈感受真,用雙手創造愛,而塔大的這一日,正是這樣一場關于成長的溫柔啟蒙。 (文/張佳佳 攝/張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