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似火,7月4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攝制組與調研組一行,懷揣著對紅色歷史的敬仰與對鄉土文化的熱忱,深入湘鄉市云盤寨山區腹地,開展“毛澤東求學之路”主題視頻拍攝與方言調研活動。
崎嶇的山徑在茂林間若隱若現,剛入山口,一群悠然覓食的黑山羊仿佛在提醒著此地的原始與野性。肩負著沉重的專業設備——包括3臺重型相機、一個三腳架、一個手持穩定器以及一架航拍無人機,攝制組的隊員們開始了艱難的跋涉。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山路并非坦途,更多是由碎石自然堆積而成的小徑,踩上去極易打滑。隊員們相互提醒、彼此攙扶,汗水很快浸濕了后背,沉重的設備勒紅了肩膀,但她們咬緊牙關,穩步向上。“設備再重,重不過革命先輩肩上的責任;山路再險,險不過他們當年探索真理的征途。”隊員彭思語在短暫的休息間隙如是說。
(實踐團隊員在背著設備上山 王敏之攝)
這份沉甸甸的“負重”,成為她們感悟歷史、丈量初心的獨特方式。隨著日頭升高,山間的暑氣愈發蒸騰。正午的陽光異常毒辣,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給取景構圖帶來了巨大困難。為了捕捉理想的畫面,隊員們常常需要長時間在無遮無攔的山坡上調整機位、操控無人機。地表溫度飆升,手臂、額頭沁出的汗水匯聚成珠,不斷滾落,浸透了衣衫。烈日將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曬得通紅,甚至有些灼痛,防曬措施在持續的暴曬和汗水沖刷下顯得力不從心。
然而,鏡頭前,她們依然全神貫注,一遍遍調試設備,只為捕捉最真實、最有力量的瞬間。那被曬紅的臉頰,正是她們執著與堅守最鮮活的印記。
(實踐團隊員合照王敏之攝)
山區信號時斷時續,給依賴通訊的航拍和數據傳輸帶來了額外困擾。有時為了尋找一個穩定的信號點或理想的拍攝角度,隊員們不得不在陡峭的碎石坡上反復嘗試、耐心等待。腳下是松動的石塊,頭頂是灼人的烈日,但她們沒有絲毫懈怠。“信號可以暫時中斷,但我們追尋紅色足跡、記錄歷史的決心永遠不會‘掉線’。” 隊員李雨蔚在克服一次設備連接困難后堅定地說。這份在困境中展現出的沉著與智慧,正是“三下鄉”實踐精神的最佳注腳。
盡管路途艱辛,當鏡頭定格下云盤寨的壯美風光,當調研筆記本上記錄下當地老人用淳樸方言講述的紅色往事時,所有的疲憊都化作了收獲的喜悅。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紅色故事,蘊藏在山野的脈絡里,流淌在鄉音的韻律中。 只有不畏艱難,讓雙腳沾滿泥土,讓汗水融入大地,才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才能讓拍攝的畫面、書寫的文字真正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崎嶇的山路磨礪了她們的意志,沉重的設備鍛煉了她們的體魄,灼熱的陽光考驗了她們的耐力,而團隊協作則讓她們在互幫互助中凝聚了力量。此次云盤寨之行,是湖南一師學子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
(王敏之攝)
這群大學生實踐團隊員,用她們的肩膀扛起專業設備,更扛起了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她們用被曬紅的皮膚和浸透汗水的衣衫,書寫了新時代青年不畏艱難、深入基層的青春篇章。
她們用實際行動證明:追尋紅色足跡,需要的不僅是熱情,更需要腳踏實地的付出和百折不撓的韌勁。 這份在烈日與汗水中淬煉出的感悟與作品,必將帶著泥土的芬芳和青春的溫度,煥發出更加動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