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下午,由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紅途尋跡·東山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創作的《十米繪卷:毛澤東成長成才路》線稿正式完成。該作品以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的成長歷程為主線,通過五個生動場景,藝術化呈現了其從韶山沖少年到革命青年,最后成為革命偉人的蛻變之路。項目負責人谷和娟、譚惠允帶領團隊利用課余及夜間時間,歷時三天完成線稿創作,為后續下鄉教育活動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幅長達十米的繪卷以細膩筆觸和象征性構圖,分五個篇章展現毛澤東青年時代的關鍵節點。“務農輟學·志存高遠"篇以韶山沖田間勞作為背景,展現毛澤東"身居鄉野,心系天下"的胸懷;"負笈東山·新學啟智"篇參考了東山書院自修室的場;"剪辮開新·意氣凌云"篇,特寫鏡頭聚焦剪辮現場,背景中同窗的驚愕神情與《新民說》海報,凸顯這一行為的革命性意義;"湘江躍鯉·一師折桂"篇,將湖南一師校門作為背景,青年后背文書,展現青年毛澤東的新節點,新開端;最后“霞光淬志·鑄就偉業”篇則通過象征性手法,表現毛澤東從熱血青年到革命領袖的轉變。
實踐團在創作過程精益求精,追求真實。團隊在項目啟動前已根據相關史料,完成了草稿設計,但為增強作品的歷史真實性與教育價值,特意前往毛澤東曾就讀的東山學校(原東山書院)實地采風后動筆。創作過程中,團隊在政治表達與藝術呈現間取得巧妙平衡。原計劃的兩幅正面肖像改為留白構圖,輔以書法題詞和史料說明,既規避政治敏感性,又以"虛實相生"手法突出精神內核。面對十米長卷的創作挑戰,團隊采用分段繪制,先色粉打底,再用墨水進行勾勒。
據悉,這幅繪卷將在完成后期制作后,作為紅色教資源展出。該繪卷不僅是對毛澤東青年時代的藝術再現,更將成為下鄉教育活動的生動教材,通過互動講解引導青少年感悟偉人成長歷程中的理想信念與奮斗精神。創作團隊希望通過這種藝術化的呈現方式,讓紅色文化更加可感、可觸,激發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