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筑夢鄉村路,‘涇’彩志愿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在學院分團委書記章云冉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涇縣皖南事變發生地、王稼祥故居和周恩來上岸處,重走新四軍之路,開展紅色學習之旅。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探尋歷史現場,讓成員們聆聽革命故事,感悟紅色精神,深刻領會革命歷史的厚重與紅色基因的時代價值。
團隊首站到達皖南事變發生地。由石柱堆砌成的“41.17”,將成員們帶回到1941年1月7日凌晨。當時,奉命北移的9000余名新四軍同志被七個師八萬多國民黨軍突然襲擊。面對強敵,新四軍戰士們浴血奮戰,雖寡不敵眾,但他們毫不退縮,最終僅有2000余人突出重圍。置身于這片莊嚴肅穆的廣場,隊員們仿佛能聽到當年激烈的槍炮聲,看到先烈們堅毅的臉龐。
告別皖南事變發生地,團隊來到了王稼祥故居。王稼祥同志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黨內提出毛澤東思想的第一人,他為中國革命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在展覽廳,隊員們深入了解王稼祥同志的成長經歷、革命生涯和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尤其是他在遵義會議上堅定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為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員們駐足于入黨誓詞前,深刻感悟其“為民族解放奮斗終身”的堅定信仰與務實作風。
隨后,團隊來到了周恩來上岸處。1941年皖南事變后,周恩來同志曾在此地秘密上岸,協助新四軍轉運物資,為重建部隊提供關鍵支持。參觀周恩來上岸處,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了革命先烈們堅韌的意志力,面對困難不屈服的精神。正是有了無數像周恩來同志這樣的革命先輩,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不畏艱險,才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皖南事變發生地,是新四軍在絕境中堅守信仰的悲壯史詩;王稼祥故居,培養出提出“毛澤東思想”的先驅,是新四軍在思想迷霧中的燈塔;章渡鎮的古碼頭邊,周恩來同志的運籌帷幄,為重建新四軍注入了關鍵力量。這三個地點被新四軍的紅色絲線緊緊串聯。這支隊伍的血脈里,既有面對圍剿時“向死而生”的剛毅,也有危難之際“重整旗鼓”的堅韌,更有領袖人物“挽狂瀾于既倒”的智慧。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回望,隊員們必將帶著這份從新四軍精神中汲取的力量,讓紅色基因成為服務鄉村的行動指南,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續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新四軍故事”。
此次“筑夢鄉村路,‘涇’彩志愿行”實踐活動,是團隊成員們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從皖南事變發生地的石碑頌歌,到王稼祥故居的精神傳承,團隊成員用腳步丈量歷史,用心靈感悟信仰,將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未來,合肥大學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將持續以紅色教育為引領,引導更多青年學子在鄉村振興、科技攻關、文化傳承等領域書寫無愧于時代的青春答卷,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