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廣德市桃州鎮團委聯合巢湖學院大學生普法宣講團,以新市民聚居區“一老一小”安全治理為核心抓手,在“鄰聚里”桃州鎮綜合服務中心舉辦“普法廣德行安全護萬家”主題宣教活動。此次活動創新構建“高校-社區-家庭”三維聯動機制,通過專業化、精準化的普法服務,系統性提升隨遷老年群體及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護能力,不僅為基層法治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更彰顯了校地協同在破解社會治理難點、打通服務群眾堵點中的獨特價值,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了新動能。
作為校地協同推進法治建設的創新性實踐,活動以“理論+實踐”雙軌體系為核心架構,打造了覆蓋社區活動中心與城市書房的立體化普法矩陣,實現了法治宣傳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的深刻轉變。在社區活動中心主陣地,宣講團聚焦老年群體防詐騙這一突出民生關切,通過專題報告系統闡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的核心要義,結合近年來廣德市本地發生的保健品詐騙、虛假投資等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犯罪團伙的作案手法、話術設計與心理操控邏輯。針對老年群體視力退化、信息接收能力弱化等特點,宣講團特別組織專業力量編纂發放大字版普法手冊,手冊中不僅收錄法律條文摘要,更附以詐騙場景漫畫圖解、報警流程指引等實用內容,確保法律知識傳遞的精準性與有效性,從認知源頭筑牢老年群體的風險防線。
城市書房作為普法延伸陣地,則精準對接未成年人的認知規律與安全需求,創新采用PPT微課可視化傳播模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與青少年生活密切相關的條款,轉化為“食品安全紅綠燈”“馬路安全密碼”等系列圖文并茂的微課程。通過多媒體設備循環展播與宣講團成員現場互動答疑相結合,形成“信息傳遞-即時反饋-認知深化”的閉環傳播機制。例如在“食品安全小課堂”環節,宣講團通過對比實驗演示過期食品的危害,配合法律條文解讀,使未成年人直觀理解“禁止生產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等規定的現實意義,實現法律知識向生活技能的有效轉化。兩大陣地功能互補、協同發力,既保障了法治宣傳的系統性與權威性,又提升了知識傳遞的精準性與滲透性,構建起橫向覆蓋不同年齡群體、縱向貫穿生活場景的普法網絡,使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基層社會的毛細血管。
宣講團成員裴心媛“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溫暖的守護”的實踐感悟,深刻揭示了此次活動的價值內核。當老年群體在模擬詐騙情境中成功識別圈套時的從容微笑,當未成年人在安全知識問答中準確復述交通規則時的自信舉手,這些生動瞬間印證了法治宣傳在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的核心作用。這場校地聯動的普法實踐,本質上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基層的具象化落地——通過“雙陣地”模式將黨的法治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行動自覺,讓紅色法治精神在基層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同時,它也是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深化拓展,巢湖學院青年學子以法學專業學識賦能基層治理,用青春力量踐行“普法為民”的初心使命,為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注入了鮮活的青年動能。
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基層則是法治建設的根基所在。桃州鎮此次校地聯動普法活動的深層意義,不僅在于短期內提升了“一老一小”的安全防護能力,更在于探索出一條“法治賦能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通過校地資源的精準對接,破解了基層普法力量不足、形式單一、針對性不強等現實難題;通過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使法治宣傳從“抽象概念”變為“具體服務”,讓群眾在參與中感受法治溫度、增強法治信仰。隨著此類實踐的持續深化,法治精神將進一步轉化為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成為凝聚社會共識、化解基層矛盾、保障群眾權益的核心支撐,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基層根基,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真正照耀每個角落,滋養每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安全。
文字|田馨
圖片|謝安楠 裴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