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以“雞血石雕傳承人的代際更替”為主題,深入臨安地區展開為期多日的問卷調研與實地走訪活動。隊員們以臨安人民廣場為中心,分組走訪了周邊的文創店鋪、傳統手工藝品店及非遺針灸經營者,深入了解非遺技藝的傳承現狀。盡管部分經營者因事務繁忙未能參與調研,但仍有眾多商家積極配合,為團隊提供了寶貴的行業見解。
在走訪過程中,隊員們發現雞血石雕這一非遺技藝的傳承現狀令人深思。五金店老板王師傅表示:“雞血石是臨安的特色,但對其雕刻技藝的具體傳承情況,我了解得還不夠深入。”這番話反映了非遺文化在大眾認知中的“盲區”,也進一步堅定了隊員們調研的決心。隊員們認真記錄每份問卷背后的故事,商鋪的玻璃柜臺映照出他們專注的身影。
調研活動持續至夜晚,團隊轉戰寶龍廣場商圈,在人流密集處開展隨機問卷調研。隊員們手持紙質問卷,穿梭于納涼的人群中,耐心向不同年齡段的市民講解調研目的。從“您知道臨安雞血石雕刻嗎?”到“學校是否組織過非遺體驗課?”,隊員們用真誠的態度換取了市民的積極配合。一位受訪媽媽表示:“我丈夫平時喜歡研究雞血石,偶爾也會帶著孩子一起了解,希望這樣的傳統文化能更多地走進生活。”
此次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500余份,涵蓋了不同職業、年齡層的臨安居民,為團隊后續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數據支持。實踐團指導教師表示:“通過‘白+黑’的調研模式,我們不僅聽到了從業者的專業見解,也收集了大眾的真實心聲。這種深入一線的調研方式,讓團隊對非遺技藝的傳承現狀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
實踐團后續將結合問卷數據與實地訪談資料,撰寫《臨安非遺手工藝代際傳承現狀調研報告》,從青年視角出發,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團隊希望通過調研成果,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非遺技藝的傳承困境,尤其是代際更替中的挑戰,共同探索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與發展路徑。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雞血石雕這一非遺技藝的現狀與價值,也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傳統手工藝傳承中“匠心”的珍貴。正如一位隊員在調研結束后感慨:“希望非遺技藝能走進校園,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熱愛傳統文化。只有讓非遺‘活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代際接力,讓匠心永續傳承。”
通訊員:林燕燕、袁鈴淋、徐繹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