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踐初心 振興譜新篇——華中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吉安市井岡山2025年7月9日,華中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壩上村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紅軍的一天”沉浸式體驗,回溯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在紅土新貌中感悟鄉(xiāng)村振興脈動,讓紅色基因與時代精神在實踐中交融共鳴。
急行軍:荊棘叢中尋“革命印記”清晨9時許,暑氣已攀上井岡山麓。學員們背負行囊踏入蜿蜒山徑,開啟“紅軍的一天”急行軍體驗:在荊棘叢生的小道上搜尋模擬哨點,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辨別草藥。歷經(jīng)一個半小時的跋涉后,最終抵達目的地——壩上村。

實踐隊員在哨點處打卡 崔科凡攝
紅軍餐:土灶煙火里的軍民協(xié)作在當?shù)乩相l(xiāng)帶領下,實踐隊走進農家院落。洗菜、殺魚、切肉……學員們分工協(xié)作,在老鄉(xiāng)手把手指導下烹制“紅軍餐”。

實踐隊員張茜在炒豆角 許祥瑞攝
老舊灶臺騰起的煙火中,粗糧野菜漸成美味,案板上的忙碌身影與斑駁墻皮呼應——當年紅軍與百姓共炊的場景,正在以實踐課的形式重現(xiàn)。“原來‘軍民魚水情’,就藏在一碗雜糧飯的煙火里!”文法學院社會學2303班周佳怡邊擦拭額頭汗水邊感慨道。

實踐隊員與“紅軍餐”的自做合影 崔科凡攝
革命后代訪談:白馬與糧擔的紅色傳承壩上村素有“紅軍村”之稱,革命年代的熱血故事在這里代代相傳。其中,實踐團隊有幸采訪到革命先烈李筱甫之孫李祖芳同志。

李祖芳同志在家中 崔科凡攝
李祖芳同志向我們講述了祖父李筱甫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悉心照料在壩上村養(yǎng)傷的毛委員的故事。在毛委員臨走時,李筱甫同志送出一匹白馬和650塊銀元、20擔菜籽、36擔稻谷,為步云山練兵場的工農革命軍提供了后勤保障。

李祖芳同志在為實踐隊員講述紅色故事 崔科凡攝
李祖芳同志講得真摯又動人,讓大家深受感觸,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學習黨史,從黨史中汲取歷史營養(yǎng),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實踐隊員與李祖芳同志在”紅軍村“的合影 吳丹洋攝
新貌映初心:紅土地上的“振興答卷”行走在今日壩上村,新貌令人振奮:村子里進行了廁所改制,干凈整潔的衛(wèi)生環(huán)境讓人眼前一亮;嶄新的飲水管道鋪設到戶,保障了村民的飲水安全;稻田養(yǎng)鴨的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既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又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我們的“紅軍的一天”扶貧項目,更是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壩上村的蛻變,是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落地生根的典范。從革命年代的艱苦卓絕到如今的蓬勃發(fā)展,這片土地上始終激蕩著“實事求是闖新路”的精神力量。本科生院2023級張之洞班原佩佩表示:“這種精神的傳承,讓我們更加堅信:革命先輩用鮮血鋪就的道路,正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芒,激勵我們以青春之力投身國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