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潤碭山傳薪火 數智直播助振興
淮北師大文學院學子"三下鄉"賦能鄉村振興
為積極響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潤碭山·數智惠農”志愿服務隊于7月7日奔赴宿州市碭山縣,依托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以“語言+產業”創新模式為抓手,啟動為期5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這支由10名跨專業學生組建的隊伍,將深入鄉村田間地頭與農戶家中,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座談傾聽需求、開展普通話專項培訓、手把手指導直播實操等多樣化舉措,既系統梳理當地農戶在普通話應用與農產品電商銷售中的痛點難點,更以專業所長搭建起“語言賦能+數字助力”的雙向橋梁,推動“推普興鄉”與“數智惠農”深度融合,讓規范語言成為鄉村發展的“催化劑”,讓直播帶貨成為產銷對接的“新引擎”,切實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從“初見”到“深知”:一顆梨的鄉村振興蝶變路 碭山縣良梨鎮梨樹王風景區內,百年古梨虬枝盤曲,青果綴枝藏著豐收的期許。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志愿服務隊隨良梨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趙劍鑫穿行其間,聽他講述這片土地的“成長記”:“這里早已不是單一產梨的果園,而是農旅融合的示范地了。”從專注梨樹種植,到拓展西瓜、黃桃等特色育種,再到借“梨樹王”“梨樹神”的文化底蘊,建起集觀光、體驗、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一顆小梨子竟有這么大能量,這正是特色農業激活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團隊成員顏劭翀在調研筆記中如是感慨。
談及農產品電商的興起,趙劍鑫也坦言現狀:“現在村民們都愛開直播賣水果,但不少人還沒摸準門路。”他舉例,有的果農因不懂平臺規則被中途斷播,有的因不擅展示產品錯失訂單。服務隊成員沿著梨園小徑邊走邊記,將果農們提到的直播話術生硬、設備操作生疏等問題一一記下,也更清晰了此行的方向。



圖為良梨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趙劍鑫在梨樹王景區向志愿服務隊介紹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李雅萍 攝
從觀察到思考:對話返鄉“新農人”,挖掘助農“金點子” 在暑期社會實踐期間,志愿服務隊走訪碭山縣各個村鎮,與當地幾位青年創業者、助農達人展開對話,深入挖掘返鄉創業與電商直播運營模式的成功經驗,幫助當地農產品銷售注入新思路。
李娟,這位榮獲安徽省道德模范、“中國好人”、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的電商創業者,正用牙齒緊咬著觸控筆,在手機屏幕上艱難地滑動——因脊髓性空洞癥致全身癱瘓的她,每完成一筆訂單,都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剛開始練的時候,嘴唇常常磨破流血,”她語氣平靜地回憶,指尖輕輕拂過屏幕,“現在嘴部早就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當被問及想對在電商路上摸索的年輕人說些什么,她抬眼望向遠方,眼神里滿是堅定:“別放棄。我能做到的,你們一定也可以。”寥寥數語,卻藏著穿越苦難的力量,更映照著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奮力生長的模樣。
毛雷莊內,安徽省創業先鋒、優菓農業創始人楊夢向志愿服務隊展示了數字果園管理系統系統“這套系統能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和果樹長勢,”他指出,“現在做農業,光靠吃苦耐勞不夠,還得懂技術、會創新、要緊跟時代潮流。他還坦言,創業初期曾面臨資金短缺等困難,但電商直播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新渠道。
在良梨鎮魏廟村,直播達人王丹彤的家人正在分揀酥梨。雖然王丹彤臨時外出,但其家人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品控標準:“一旦有顧客反映產品問題,保障第一時間退貨退款。”據了解,該直播間通過嚴格的選品和“把顧客當親人”的服務理念,已積累了大量回頭客。當被問及直播經驗,王丹彤的家人都笑著說:“丹彤普通話說得好,觀眾聽得明白,下單率就高。”



圖為“咬”出來的電商路——李娟用牙齒緊咬觸控筆回復消息的瞬間 李梓涵 攝
從理論到實踐:推普助農踐初心,鄉村振興在路上 碭山之行,讓這支跨專業大學生團隊真切感受到“語言+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鮮活力量。帶著所見所聞的思考,同學們迅速將理論構想轉化為實踐行動:壹號梨園內,面對因年事已高而對直播心存畏難的果農,服務隊成員當即在梨樹下支起手機,以碭山梨為樣本現場演示直播流程。“介紹時要講出咱梨的特色,‘酥脆多汁’可比單說‘好吃’更打動人。”隊員邊操作邊講解,這場接地氣的“田間課堂”很快吸引了周邊果農駐足圍觀、側耳傾聽。


圖為“語潤碭山·數智惠農”志愿服務隊成員為果農直播示范 張子軒 攝
碭山縣博物館內,志愿服務隊成員正仔細記錄梨文化的相關歷史資料,在觀摩館藏文物后,團體成員借助本地助農抖音賬號,上傳了相關短視頻,聚焦產品本色設計產品IP,將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故事與產品綁定,讓農產品成為地域文化的“代言人”。
此外,志愿者們還創新推出“移動推普小課堂”:公交車上、博物館外,孩子們用清脆的普通話大聲猜認甲骨文卡片;與此同時,隊員們與村民拉家常、做問卷,在輕松互動中摸清大家對“普通話+電商”的真實需求,讓推普助農的初心在行走中落地生根。
此次“語潤碭山·數智惠農”暑期社會實踐,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志愿服務隊以語言為紐帶、以技術為支撐,探索出一條“推普賦能產業,數字助力振興”的實踐路徑。志愿服務隊成員也深刻體會到,普通話不僅是溝通工具,還是打開電商市場的“金鑰匙”,而數字化手段的運用,更是為傳統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要繼續把校園智慧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切實動能,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圖為實踐團隊全體成員在梨樹王景區合影留念 李雅萍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