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雷亦煊)2025年7月12日上午,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探索科技賦能食用菌產業的路徑,福建農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智慧菌業”實踐隊,在機電工程學院黃鎮雄副教授、翁海勇副教授帶領下,走進寧德古田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觀摩銀耳農林自動化生產鏈。從智能產房的環境調控到加工車間的機械運作,實踐隊在流水線的節奏中,見證了一朵銀耳從菌包到罐頭的“自動化變形記”,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尋找青春答案。
智能產房:環境調控里的科技智慧 實踐隊先來到銀耳種植智能產房。踏入產房,隊員們立刻被智能化的環境控制系統吸引——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自動調節通風、加濕設備,確保銀耳生長環境精準可控。“銀耳對溫濕度極其敏感,傳統種植依賴人工經驗,而智能產房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環境參數的動態平衡。”技術人員邊操作設備邊介紹,并引領實踐隊成員近距離觀察不同生長階段銀耳的形態特征。隊員們仔細觀察菌包培養架的布局、霧化加濕裝置的運行,結合課堂所學理論,深入理解智能環境調控對銀耳產量與品質的影響。隊員章程杰感慨:“科技真的改變太多了,必須牢牢堅持科技賦能這條道路!”
圖為實踐隊員手捧袋栽銀耳。張藝嚴 供圖
加工車間:自動化與協作的效率平衡 加工包裝車間里,加工包裝車間里,烘干機運轉不停,脫水后的銀耳干品被傳送帶送入自動化包裝線。機械臂有序完成抓取、稱重、封裝等步驟,全程無需人工干預,效率比傳統手工包裝有明顯提升。技術人員解釋道:“自動化設備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通過標準化操作保障了產品規格統一,減少損耗。
而在銀耳罐裝區,隊員們則體驗了“人機協作”模式——工人將預處理后的銀耳裝入罐體,機器自動完成注水、封口等步驟。隊員們圍繞銀耳品質篩選、包裝總體效率、設備實施成本、突發故障處理等問題與工作人員深入交流,對比自動化與半自動化設備的適用場景,探討如何通過技術升級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罐裝銀耳加工流程。張藝嚴 供圖
產品展廳:多元化里的產業延伸 企業產品展廳里,各類銀耳產品豐富多樣,既有傳統的干銀耳,也有銀耳罐頭、銀耳飲品等深加工產品,展現了產業延伸的成果。“從原料到成品,我們不斷拓展產品線,滿足不同市場需求。”展廳講解員介紹,產品的多元化讓銀耳的價值得到更大發揮,也拓寬了產業的發展空間。隊員們觀察到,不同產品的包裝各有特點,針對不同消費群體設計,體現了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產品的創新不僅在加工,還在如何貼近消費者,這讓我們對產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隊員們說,展廳的展示讓他們看到了科技賦能帶來的產業鏈拓展。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企業展廳。張藝嚴 供圖
半天的實踐讓隊員們收獲良多。“從智能種植到自動化加工,科技正在重塑傳統農業的模樣。”一位隊員表示,這次探訪讓他們看到了專業知識在產業中的實際應用,也堅定了用所學服務鄉村振興的決心。福建農林大學學子將帶著實踐中的思考,繼續探索科技與農業結合的路徑,為產業升級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智慧菌業”科技賦能實踐隊與員工合影。張藝嚴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