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漁港古城賡續千年海韻
——寧波大學滴水行動小分隊非遺探訪紀實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于7月12日赴象山石浦漁港古城,開展非遺文化探訪調研活動。小分隊通過實地走訪古城遺址、調研“公雞成親”婚俗等,系統梳理了漁港600年文明脈絡,為非遺保護與教育創新提供青年觀察樣本。

圖為實踐團隊走訪石浦漁港古城 潘弈攝
一、古城尋蹤:從海防重鎮到漁商樞紐的歷史破譯
小分隊走進石浦漁港古城,這座始建于明代的“月牙形”港灣,至今保留著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四條總長1670米的古街。在宏章綢莊內,成員們通過海上絲綢貿易場景復原模型,梳理出“漁獲上岸—綢緞外銷”的產業鏈條;源生錢莊的古錢幣展柜前,團隊結合賬本與算盤實物,解析清代漁商“以貨易貨”的結算模式。
“古城墻隨山勢起伏而建,五座封火墻如同歷史坐標,將海防文化與漁商文明串聯。”調研組汪同學在考察報告中寫道。團隊特別關注到古城“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獨特布局,認為這種“山海嵌套”模式體現了古人“靠海吃海、以山護港”的生存智慧。

圖為源生錢莊展區實拍圖 潘弈攝
二、魚骨生花:非遺技藝中的生態美學踐行
在探訪古城文化的過程中,小分隊遇見象山魚骨造型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裘亞素并與其展開深度訪談。據裘亞素介紹,魚骨畫源自漁民將廢棄魚骨轉化為祈福裝飾的傳統,2021年入選寧波市級非遺名錄。其制作需精選鯔魚、鱸魚等本地魚種的脊椎骨,經蒸煮脫脂、自然晾曬后,通過拼接定型形成花鳥、山水等意象。
在非遺傳承人裘亞素的商鋪里擺放著立體魚骨造型和手工魚骨畫,成員們紛紛發出驚嘆。“魚骨的弧度與孔隙分布暗含幾何美學,傳統匠人雖無數學概念,卻通過經驗掌握了對稱與平衡的精髓,”裘亞素在展示作品時講解道,“魚骨畫非遺傳承以立體造型為主,立體造型制作后多余的魚骨則用于制作相框中的平面魚骨畫,平面魚骨畫是傳承人對山魚骨造型藝術的創新。”
訪談中,成員們重點關注技藝傳承現況。裘亞素坦言:“年輕一代更傾向數字化創作,但魚骨畫的魅力正在于‘廢物利用’的生態理念。”裘亞素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表示,她會親自前往教學一線,積極推廣魚骨畫這一非遺項目,并且她也樂意將這門技藝教授給那些真心想要學習的徒弟。


圖為裘亞素立體魚骨畫實拍圖 潘弈攝
三、魚燈煥彩: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新的交融
在游覽的過程中,團隊注意到一家掛滿魚燈的店鋪中坐著一位阿姨,她身前的桌上放著魚燈的半成品。經詢問得知這位阿姨是魚燈制作技藝傳承人,于是實踐團隊與魚燈傳承人展開訪談。據傳承人介紹,石浦魚燈可分為“動態魚燈”與“靜態魚燈”兩大類:動態魚燈下有棍子,常用于大型魚燈舞活動,其需通過竹篾定型、棉布裱糊、LED燈帶嵌入等工序,實現“游動發光”效果,側重實用性;靜態魚燈則側重裝飾性與環保理念。
成員葉同學在欣賞店內魚燈展品時發出疑問;“這些魚燈是如何上色的呢?”傳承人回答道,大魚燈基本上采用顏料涂畫,而側重觀賞的小魚燈則直接用帶有顏色的布糊在竹篾上,再用其他顏色布料點綴即可。隨后,傳承人帶我們欣賞了最新完工的象山黃魚魚燈和鯧魚魚燈。潘同學贊嘆道:“這門技藝不僅需要制作人手巧,還需要制作人擁有超高的審美與繪畫能力。”

圖為團隊成語與魚燈傳承人進行談話 潘弈攝

圖為魚燈傳承人介紹其非遺作品 潘弈攝
四、公雞代婿:漁家婚俗中的生存智慧及文化隱喻
在關帝廟民俗展廳,團隊觀看了古城特色戲劇——“公雞成親”,該戲劇向游客介紹了象山漁文化的婚嫁習俗。觀看后團隊在展廳內重點對“公雞成親”習俗進行考察。據記載,該習俗起源于明清時期東南沿海漁民“嫁雞隨雞”的婚約信仰——當新郎因出海無法歸期,便由小姑懷抱紅布系頸的公雞代行拜堂禮,寓意“宗族延續不可斷”。
公雞在洞房需圈養至新郎歸來,這種‘活體象征’既是對婚姻的承諾,也暗含對海洋風險的無奈。成員汪同學在調研記錄中寫道:“新娘手持公雞完成三拜禮時,我仿佛看到漁家女性在命運洪流中的堅韌。”

圖為“公雞成親”戲劇實拍圖 潘弈攝
此次調研,寧波大學寧波大學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實踐團隊形成逾萬字的調研報告,提出“構建非遺技藝數字檔案庫”“開發漁文化主題研學課程”等建議。團隊負責人表示:“從魚骨畫到公雞婚俗,非遺的魅力在于‘見人見物見生活’。青年學子應成為文化基因的轉譯者,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找到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