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井岡山,蒼松翠柏間浸潤革命歷史的厚重,云霞流轉(zhuǎn)中激蕩時代精神的回響。7月5日至10日,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赴井岡山暑期社會實踐團踏上這片紅色熱土,通過“現(xiàn)場教學”和“實踐體驗”等形式,追尋先輩足跡,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
啟程:歷史深處的精神啟蒙
7月5日傍晚,在井岡山全國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綜合樓307教室,一堂“三灣改編”情景教學為此次培訓拉開序幕。紅色綢緞上的筆跡勾勒出隊伍品格,隊員們仿佛見證毛澤東同志完成“支部建在連上”的創(chuàng)舉。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安2303班許祥瑞說道:“三灣改編讓我們讀懂了‘信仰’二字的千鈞重量。”
7月6日上午,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培訓處副處長肖小軍老師的“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專題課開講。他多維度剖析“歷史選擇了井岡山”的必然,以1928年朱毛會師闡釋其戰(zhàn)略意義:“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是主動的戰(zhàn)略突圍,是思想上的覺醒。”這番話讓隊員們對井岡山精神的理解愈發(fā)清晰。

實踐隊員在進行專題課程學習 崔科凡攝
下午,實踐團前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108級臺階似跨越時空的階梯,“井岡山根據(jù)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碑文熠熠生輝。敬獻花籃時,學員代表撫平緞帶褶皺;默哀時,山風與啜泣交織,滿是追思。
走進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會師示意圖上的紅箭頭、銹跡斑斑的紅軍徽章、泛黃的《井岡山土地法》抄本......這些沉默的展品,早已把初心二字刻進了每一位隊員的心里。

實踐隊員在博物館參觀 崔科凡攝
夜幕降臨,“歌聲中的紅色記憶”教學中,“紅米飯南瓜湯”“映山紅”的旋律鋪展革命歲月。公共管理學院行管2302班崔科凡說:“紅歌是井岡山精神的紅色密碼,我們傳唱的是英烈的赤誠信仰。”
深研:歷史現(xiàn)場的精神淬煉
7月7日,正值七七事變八十八周年,實踐隊員們在歷史回望中汲取奮進力量。在大井朱毛舊居,滿是彈孔的丁字形殘墻見證了1929年井岡山失守后的浩劫。隊員觸摸彈痕,仿佛感受炮火灼熱。毛主席坐過的讀書石、長青樹,從烽火歲月走來,訴說當年的苦難與艱辛。
荊竹山雷打石旁,實踐隊員們宣讀制定的隊內(nèi)“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仿佛與當年紅軍嚴明紀律產(chǎn)生跨時空的呼應。文法學院社會學2302班葉雅萍說:“這是對井岡山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實踐隊員在商議制定隊內(nèi)紀律 崔科凡攝
下午的家風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趙杰之女趙進軍老師念著弟弟趙建軍烈士的筆記:“在建設偉大共產(chǎn)主義的事業(yè)中,我盡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她補充說:“父親說家風是做出來的,我們家六個孩子,成年后都穿上了軍裝,弟弟趙建軍更是用生命踐行了對祖國的誓言。”聽后,實踐隊員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
踐行:沉浸式體驗中的信仰傳承
7月8日,在小井紅軍醫(yī)院舊址紀念館里,張子清師長把食鹽讓給重傷員的故事感人至深。展柜中的草藥、鑷子、陶罐,訴說艱苦奮斗的篇章。小井烈士墓前,130余名重傷員的犧牲令人痛心,實踐隊員們肅立為烈士們默哀。

實踐團成員在小井紅軍醫(yī)院學習 尤淇攝
草鞋課堂讓艱苦奮斗精神可觸可感。本科生院2023級張之洞班原佩佩感慨:“一根稻草擰成繩能承重,一雙草鞋支撐紅軍長征,這是對井岡山精神最好的體悟。”

實踐隊員學習編紅軍草鞋 尤淇攝
新篇:紅土新貌中的精神延續(xù)
7月9日,隊員們背負行囊踏入蜿蜒山徑,開啟“紅軍的一天”急行軍體驗:在荊棘叢生的小道上搜尋模擬哨點,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辨別草藥。到達壩上村后,隊員們在老鄉(xiāng)的指導下制作“紅軍餐”。大家分工協(xié)作,雜糧飯、野菜湯吃出軍民協(xié)作、艱苦奮斗的味道。

實踐隊員們在廚房忙碌 許祥瑞攝
7月10日,隨著結業(yè)式的圓滿落幕,為期5天的實踐活動正式畫上句點。離別的清晨,實踐隊員們再次回望這片土地,他們深知,這趟紅色之旅播撒下的精神火種,終將在新時代的土壤里長成參天大樹,以蓬勃的生命力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井岡山的故事,也將在一代代青年的傳承與踐行中,煥發(fā)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芒。(通訊員:許祥瑞 劉寶元 周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