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古村”這座被時光浸潤的古村落,以其豐厚的文化積淀成為青年學子探索傳統的生動課堂,而古老悠揚的桂劇,則成為此行探尋的焦點。
團隊首先聚焦于桂劇厚重的歷史底蘊。通過查閱地方文獻、聆聽村中長老講述,學子們系統梳理了桂劇在東籬古村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脈絡。這門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地方戲曲,歷經數百年滄桑,其獨特的聲腔、做派與劇目早已深深融入古村的肌理,成為村民世代相傳的精神圖騰。那些發黃的唱本、古樸的戲臺,無聲訴說著桂劇作為“文化活化石”的悠久生命力,也映射出其在現代化浪潮中面臨的生存空間擠壓與傳承斷層的隱憂。
圖1桂劇臉譜代表含義

圖2桂劇文創產品

圖3桂劇服飾
調研不僅停留于回溯。團隊深入訪談村民,記錄當下桂劇的生存狀態,敏銳捕捉其在當代傳承中面臨的觀眾流失、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等現實挑戰。青年學子們嘗試穿上戲服、描摹臉譜,在古戲臺前親身感受桂韻悠長,傳統藝術與年輕生命的碰撞,點燃了守護非遺的熱情火花。
當青春的目光與古老的戲曲在東籬古村相遇,一段關于守護與傳承的“雙向奔赴”正在上演。青年學子們帶走的不僅是珍貴的田野資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們用腳步丈量非遺傳承的現狀,更用年輕的智慧,為桂劇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探尋可能的路徑。
圖文/池承武、覃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