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紅色記憶:橘子洲頭、岳麓山(長沙,2025年7月14日)
作為湖南紅色文化的重要地標,橘子洲與岳麓山不僅是自然與人文的瑰寶,更是承載革命記憶、賡續紅色基因的精神高地。近日,長安大學赴長沙—南昌“紅跡尋蹤·精神賡續”暑期社會實踐隊走訪兩地,探尋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創新之路,見證革命精神如何在山水之間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橘子洲頭,悠悠江風輕輕拂過,帶來絲絲清爽。抬眼望去,那尊巍峨的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靜靜佇立。他目光如炬,仿若穿透歲月的長河,凝視著這片他曾揮灑熱血、揮斥方遒的土地。這座雕塑以 1925 年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形象為藍本精心打造,高達 32 米,恰是毛澤東創作《沁園春・長沙》時的年齡,寓意深刻。它長 83 米,寬 41 米,基座達 3500 平方米,由 8000 多塊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紅花崗巖石拼接而成,每一塊石頭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如今,這座象征著 “恰同學少年” 的雕塑,已然成為全國紅色教育的核心地標。無數懷著對黨忠誠熱愛之情的人們紛至沓來,瞻仰這座不朽的豐碑。站在雕塑前,人們仿佛能看到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毛澤東,面對滔滔湘江,胸懷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發出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的歷史強音。這不僅是一尊雕塑,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堅定對黨忠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將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永遠傳承下去,讓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

隊伍成員在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前合影 日間的陽光,帶著幾分溫和的力道灑在唐生智公館的青磚黛瓦上,給這座歷經歲月洗禮的建筑鍍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色。師生們整齊地駐足在那塊 “唐生智公館” 的標牌前,標牌的銅質邊框在陽光下泛著沉穩的光澤,上面的字跡清晰而莊重。大家的目光緊緊鎖定在標牌之上,神情專注而肅穆,仿佛要從這寥寥數語中,探尋出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隨著目光在文字間流轉,唐生智將軍那充滿傳奇色彩的生平在師生們眼前緩緩鋪展開來。他年少時便胸懷報國之志,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在動蕩不安的年代里,始終堅守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赤誠。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里,他帶領著部隊沖鋒陷陣,為了革命的勝利,不畏艱險,奮勇向前。而當抗日的烽火熊熊燃起,唐生智將軍更是挺身而出,堅定地擁護抗日。他積極奔走,號召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指揮若定,用熱血和勇氣詮釋著一名軍人的擔當。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梭的身影,那些為了守護國土而發出的怒吼,都深深烙印在師生們的心中。
師生們靜靜地看著、想著,心中涌起陣陣激蕩。他們仿佛能看到將軍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堅毅的眼神,能感受到他為了家國命運而跳動的滾燙心臟。這份為家國奮斗的熱血擔當,跨越了時空,重重地叩擊著每一個人的心靈。大家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與感動,更明白了如今的和平與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像唐生智將軍這樣的先輩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在心中暗暗發誓,要傳承先輩的精神,努力學習,奮勇拼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實踐隊成員仔細閱讀關于“唐生智公館”知識 為進一步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我們踏上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旅程,去到了岳麓山下的愛晚亭。實踐隊的師生們懷著崇敬與期待,圍站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碑前。隨著閱讀的深入,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逐漸被揭開。
愛晚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那是一個文風昌盛的時代。它最初名為紅葉亭,后因湖廣總督畢沅根據杜牧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千古名句,將其更名為愛晚亭。這一改名,不僅為亭子賦予了詩意的浪漫,更讓它從此與文人墨客的情懷緊密相連。在歲月的長河中,愛晚亭見證了無數文人雅士在此吟詩作對,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然而,愛晚亭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師生們進一步了解到,在那個風云激蕩的革命年代,它承載著更為厚重的革命記憶。毛澤東、蔡和森等革命先輩們,曾多次在此聚會。他們坐在亭中的石凳上,或激昂地討論著國家的前途命運,或潛心閱讀進步書籍,為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而不懈努力。先輩們在這里,用熱血和青春,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革命贊歌。毛澤東與楊開慧也曾在這浪漫的愛晚亭前,互訴衷腸,他們的愛情不僅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有著為革命事業共同奮斗的堅定信念。

實踐隊成員認真閱讀關于“愛晚亭” 的知識參觀過程中,師生們認真閱讀、交流感悟。明白了在實地觸摸歷史痕跡,才真切懂得先輩們的不易,紅色精神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要我們傳承踐行的力量 。老師也寄語同學們,要從紅色景點中汲取養分,將愛國情、奮斗志融入青春征程。
從橘子洲頭的青春誓言到岳麓山間的革命足跡,紅色文化在這里不僅是歷史的注腳,更是激勵當下的精神動力。當實踐團隊在雕塑前重溫入黨誓詞,當青少年在劇本游中觸摸歷史溫度,當紅色文創走進日常生活,這片土地上的革命精神正以更鮮活的姿態,融入時代血脈,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