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3日,重慶午后暑氣未消,重慶大學紅巖青鋒實踐團5名成員踏著熱浪走進周公館(中共中央南方局舊址),繼而探訪重慶人民大禮堂。通過實地溯源紅巖精神孕育的歷史現場,青年學子在斑駁的歷史印記中觸摸信仰的溫度,于時代地標中感悟精神的傳承,進一步堅定了以青鋒之姿踐行紅巖精神、勇擔復興使命的決心。
步入渝中區中山四路的周公館,青瓦灰墻的小樓靜靜矗立,墻面上“中共中央南方局舊址”的牌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推開斑駁的木門,穿堂風裹挾著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一樓展廳內,玻璃展柜里陳列的周恩來同志用過的公文包邊角已磨出毛邊,里面靜靜躺著泛黃的《關于南方局工作的指示》手稿復印件,字跡遒勁有力,字里行間滿是“皖南事變”后堅守統戰陣地的堅毅。

周公館館內場景
“這張書桌就是當年周恩來同志接待民主人士的地方。”隊員劉佳依俯身看展牌介紹,指尖輕觸復原場景中木質書桌的紋路,心里忽然明白,所謂團結,原是這樣在書桌旁一點點焐熱的。
在二樓周恩來辦公室舊址,煤油燈、舊電話機與墻上懸掛的《國共合作抗日形勢圖》構成了一幅立體的歷史畫卷。實踐團成員圍站在“南方局大事記”展板前,隊長趙蘊涵指著1941年的記錄說道:“在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下,南方局同志‘勤業、勤學、勤交友’,把紅巖精神化作無形的紐帶,這種在逆境中求存、在斗爭中求進的智慧,值得我們一輩子學習。”
隊員熊立英參觀周公館設施
實踐團黨員在周公館內的“紅巖精神永放光芒”主題墻前集結,面向鮮紅黨旗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的鏗鏘誓言仿佛還回蕩在小樓里,與窗外的蟬鳴交織,就像在與八十余年前在這里奮斗的先輩們隔空對話。
轉赴重慶人民大禮堂時,午后陽光灑滿這座融合了中式傳統與現代風格的建筑。仰頭望去,穹頂如蒼穹般恢弘,廊柱上的浮雕“巴渝兒女奮斗圖”記錄著新中國成立后重慶人民建設家園的場景。講解員介紹,大禮堂1954年建成時,正值國家百廢待興,建設者們憑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勁頭,用本地建材筑就了這座地標,而這種精神,正是紅巖精神在和平年代的延續。
“你們看這組數據——當年3000多名工人輪流作業,沒有大型機械就靠肩挑手扛,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建設。”隊員熊立英指著智慧導覽屏上的老照片感慨,“從周公館的‘堅持抗戰’到人民大禮堂的‘建設祖國’,紅巖精神從來不是停留在歷史里的符號,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力量。”
在大禮堂內的“紅巖精神與重慶發展”特展區,實踐團成員駐足良久,不少人在研學手冊上寫下:“紅巖精神,既是危難時的不屈脊梁,也是盛世里的奮進坐標。”
傍晚時分,夕陽為建筑鍍上金邊,實踐團結束今天的實踐之程。隊長趙蘊涵在總結時說:“周公館讓我們讀懂了紅巖精神的‘根’,人民大禮堂讓我們看到了紅巖精神的‘芽’,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做精神的‘傳火者’,讓青鋒之志在復興之路上永不褪色。”
此次實踐,團隊不僅在歷史現場中深化了對紅巖精神“堅定信念、團結奮斗、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核心內涵的理解,更在時代地標中明晰了傳承的方向。正如成員黃若涵在感悟中所寫:“紅巖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種永遠生長的力量——過去,它支撐先輩們走出苦難;今天,它指引我們走向未來。”
重慶大學紅巖青鋒實踐團
記者:林麗娟
拍攝:林麗娟
2025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