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以新時代新青年的視角探索發掘鄉村振興中的事例典范,7月12日至15日,長安大學赴延安富縣“鑄魂礪志,拓稻興鄉”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革命圣地延安,通過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和座談交流等方式,深入探尋直羅鎮水稻產業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
田間地頭摸實情,產業現狀漸清晰
7月13日,實踐隊跟隨村支部副書記肖斌鋒,了解了當地支柱產業——水稻種植的基本概況。在水稻種植區,隊員們詳細詢問了種植規模、品種改良及技術應用等情況。胡家坡村現有水稻種植面積達2100畝。肖斌峰介紹,村集體正計劃試點“稻魚、稻蟹、稻鴨共生”生態種植模式,但受資金短缺和技術人才不足影響,項目推進較為遲緩。實踐隊員與村干部就品種優化、市場對接等問題深入交流。

村頭戶里察實況,稻業現狀漸明了
7月14日,隊員們走訪農戶時發現,村里勞動力以60歲以上老人為主,青壯年外流制約了規模化種植;農產品多以原料形式銷售,深加工環節缺失導致附加值不高;同時,水稻銷售渠道較窄、知名度偏低等問題也較為突出。調研既明確了胡家坡村水稻產業在品種升級、基礎技術落地方面的優勢,也凸顯了勞動力結構失衡、產業鏈不完善等短板,為后續與鄉鎮干部的座談奠定了針對性基礎。

座談共商破局策,青春智慧獻鄉村
7月15日,實踐隊體驗了胡家坡田園綜合體,對胡家坡村“農業+旅游業”的發展模式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座談會上,隊員們與鄉鎮干部圍繞水稻產業,從種植技術到市場銷售展開全面探討。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隊員們積極提問,并結合專業知識提出建議,助力拓展水稻銷路、提升產業活力。例如,進行人才引進政策,將電商直播等新興銷售模式通過年輕人引入到田間地頭。村支部書記趙玉亮提出將對胡家坡大米的品質進行分級,打響品牌。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技術和資金,更需要年輕人滿懷熱情與責任扎根基層。未來,實踐隊將與胡家坡村保持長期聯系,將短期實踐轉化為持久責任,讓青春力量持續助力鄉村振興,讓紅色土地上的稻作產業綻放更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