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3日,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紅色足跡,鄉村振興: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與實踐”團隊,奔赴山東省臨沂市和濱州市,深入鄉村與紅色革命基地,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調研之旅。此次調研旨在探究紅色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實際作用與發展路徑,挖掘成功經驗與現存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有益參考。
6月30日清晨,懷揣著對紅色文化的崇敬與對鄉村振興事業的熱忱,調研團隊開啟調研,首站抵達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這里是紅嫂故事的重要發生地,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撲面而來。
走進村莊,調研團隊與當地村民深入交流,紅嫂文化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心中的精神支柱。一位老人在紅嫂紀念館周圍的長廊售賣水果,她熱情地向隊員們講述著自己所了解的紅嫂文化。她感慨地說:“紅嫂文化的開發給村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村子窮,現在靠著紅色旅游,生活越來越好了。”的確,常山莊村借助紅嫂文化,修建了紀念館,發展起旅游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據村民們介紹,每逢。節假日,村里熱鬧非凡。

圖 1采訪常山莊村村民 通訊員賈思雨攝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部分村民反映,紅色資源的建設存在占用耕地和村民居住房屋的情況。盡管政府為村民新建了住所,但新住所仍存在諸如房屋質量、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一位村民無奈地說:“房子是新的,可有些地方總是修不好,生活起來不太方便。”這些問題引起了調研團隊的高度關注,團隊成員記錄了村民的訴求,為后續分析提供依據。
7月1日,團隊來到孟良崮紀念館。館內,前來參觀學習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許多以單位團隊形式前來的參觀者。他們懷著崇敬之心,緬懷革命先烈,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調研團隊采訪了一位身著軍裝的退役老兵。老兵回憶道:“我對孟良崮戰役的故事是從老人那里聽說的,但具體經過不太清楚。這次跟著書記帶領的團隊來參觀,就是想更深入了解那段歷史。”在參觀完紀念館后,老兵深受觸動,他激動地說:“這里的一切讓我真切感受到革命軍人的艱辛與偉大,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珍惜。”當被問及對紀念館的看法時,老兵稱贊道:“這個紀念館建得真好,沂蒙精神革命根據地名氣大得很,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參觀,肯定能給這里帶來大發展!”

圖 2采訪參觀孟良崮紀念館的退役老兵 通訊員賈思雨攝
7月2日,調研團隊抵達蒙陰縣煙莊村。上午,隊員們與蒙陰縣文旅局工作人員展開座談。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蒙陰縣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迅猛,紅色文化成為重要引擎。隨著游客的增多,村里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道路更加寬敞平坦,衛生條件顯著改善,綠化也越來越美,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提升,滿意度很高。為了凝聚村民共識,激發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村里經常開展紅色宣講活動,邀請專家走進社區、村莊,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在紅色旅游規劃方面,工作人員透露,紅色文化研學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蒙陰縣專門設計了紅色研學地圖,建設了多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今年,還邀請了省級專家,對蒙陰縣未來十年至十五年的紅色旅游和紅色文化發展進行全面規劃,力求打造更具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品牌。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建紀念館可能占用耕地的問題,工作人員回應:“目前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已建設完成,不存在占用耕地的情況。后續項目建設確實可能面臨這類問題,但我們會嚴格按照國家政策執行,加強監管,確保耕地得到合理保護與利用。”

圖 3與蒙陰縣工作人員座談 通訊員賈思雨攝
7月2日下午,調研團隊走進沂蒙六姐妹故居及事跡陳列室,與工作人員徐敏安(沂蒙六姐妹之一伊延珍的兒子)深入交流。徐敏安介紹,暑期將有大學生來此支教研學,紅色教育吸引著源源不斷的參觀者,節假日旅游團、黨性教育團隊尤為集中。
故居以張玉梅及其母親故居為基礎擴建,不僅是紅色教學點,更成了鄉村對外窗口。現場,他唱起母親教的識字班歌,紅色記憶代代相傳。“游客帶火了蒙陰蜜桃,抖音等電商讓水果遠銷全國,村民收益大增。”他說,村里借紅色教育平臺吸引資源,正提升全國婦女教育基地影響力。
談及本地情況,徐敏安提到,依托紅色產業,村里土路變硬化路,垃圾清零,路燈明亮,游客稱贊“環境好、空氣清”。但村莊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多外出,紅色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仍處于初步階段,村民盼高科技盡快落地,現在國家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通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青年們看到家鄉的潛力和希望,增強他們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圖 4與臨沂六姐妹事跡陳列室工作人員徐敏安合照 賈思雨攝
7月3日,調研團隊來到濱州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和呂藝鎮高渡村以及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在濱州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詳實的史料展示,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渤海地區的革命歷史。當地通過整合紅色資源,打造了集教育、旅游為一體的紅色文化產業。在呂藝鎮高渡村,隊員們發現這里將紅色文化與鄉村建設深度融合,發展了紅色文化體驗、紅色研學等產業,村民們借助紅色產業實現增收致富。高家渡革命歷史紀念館則成為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圖 5在濱州市呂藝鎮高渡村合照 趙梓薈攝
此次調研,團隊深入鄉村,傾聽百姓聲音,觸摸歷史脈搏。成員們看到了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帶來的蓬勃活力,也發現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成員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調研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有益的參考,讓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未來,相信會有更多人關注鄉村發展,傳承紅色基因,共同書寫鄉村振興的美好篇章,讓廣大鄉村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