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不言,紙墨有聲。2025年7月10日至14日,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尋涇縣紙跡,探非遺傳承”社會實踐團隊,以千年宣紙文化為依托,聚焦非遺技藝活態傳承,赴皖南涇縣開展實踐,探尋文明傳承路徑。
古法宣紙:探尋千年技藝傳承 宣紙制作工序復雜且要求嚴苛,每一環節都關乎成品質量。撈紙環節,非遺傳承人需精準控制竹簾在漿液中的操作,力度、角度和速度的細微偏差都會影響紙張品質。力度過大,紙張厚薄不均;角度有誤,紙張形狀不規整;速度過慢,漿液沉淀,紙張易出現瑕疵。傳承人需經過長期反復訓練,才能形成精準且熟練的操作動作。
曬紙工序同樣充滿挑戰。老師傅要在高溫車間內,將濕紙精準貼于烘墻。此過程既考驗臂力,要求快速完成貼紙動作,又需精準把控火候。火候不足,紙張干燥不充分,質地綿軟;火候過大,紙張易脆裂。
團隊成員在了解宣紙制作工序的難度后,在師傅指導下進行體驗。撈紙時,成員手持竹簾操作,發現力度極難掌控,初次撈出的紙張厚薄不均、形狀扭曲,與傳承人制作的紙張差距明顯。通過此次體驗,團隊成員了解到宣紙制作各工序的重要性,以及背后匠人長期的辛勤付出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宣紙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千年文化底蘊,每張紙都來之不易,應重視并傳承這一文化遺產。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撈紙過程 李瑾 供圖
市場洞察:多元產品拓市場 古街深處的“守藝人”宣紙店經營已有20年。據老板陳述,店內主要購買者為書法家、畫家、學者。近年來,學習書法的年輕人增多,成為新興購買群體,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老板展示了多款文創產品,如融入漢代元素的氈筆,筆桿雕刻精美漢代圖案;由秤桿改造的毛筆,保留秤桿的精致并賦予其書寫功能。老板認為,文創要將古代元素融入現代生活,保持古代創意、使用價值、元素和審美價值,避免生搬硬套。
當前宣紙產業面臨雙重挑戰。經濟環境影響下,傳統書畫紙市場萎縮,年銷售額下降。數字化時代,電子文檔和數字繪畫興起,沖擊傳統紙筆書寫繪畫方式,減少宣紙需求。同時,“撈紙曬紙”等非遺技藝傳承后繼乏人。這些技藝是宣紙制作核心,需長期實踐積累,但因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學習周期長,年輕人參與意愿低。此外,多數文創產品僅簡單套用傳統圖案,未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缺乏創新設計,難以吸引消費者。
不過,宣紙產業也存在機遇。人們對傳統文化重視度提高,為宣紙文化傳播提供土壤。文創產業發展帶來新思路,可借鑒“守藝人”經驗,挖掘文化內涵,開發創新實用文創產品。還可通過加強宣傳推廣、開展非遺技藝培訓,提升宣紙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年輕人加入。

圖為團隊成員體驗揀皮過程 許中銳 供圖
活態傳承:鋪就村民致富路 調研團隊來到烏溪小鎮,這里徽派民居分布錯落,宣紙文化已深度融入村民生活。宣紙產業作為當地非遺技藝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關鍵載體,為村民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村民參與到宣紙制作的原料處理、撈紙、曬紙、裁切等各環節,既延續了傳統工藝,又拓寬了增收渠道。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在此形成良性互動,為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參考范例。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烏溪村 李瑾 供圖
小鎮中,老人們常憶起父輩造紙的過往。過去造紙條件艱苦,但先輩們堅守技藝。中年村民自小受家庭熏陶,熟練掌握造紙技藝,將其視為家族傳承的重要內容。
交流得知,宣紙產業是烏溪村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依托宣紙文化園,當地農家樂興起,游客可品嘗鄉村美食、體驗宣紙制作。以宣紙為主題的文創小店增多,書簽、裝飾品、文具等文創產品吸引游客購買。此外,宣紙產業發展吸引不少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他們看好家鄉發展潛力,期望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商鋪 李瑾 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宣紙產業發展中,傳統與現代碰撞凸顯非遺活化路徑:既要堅守“水火相濟”的匠心底色,傳承傳統制作工序;也需培育“以古孕新”的創新基因,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當下,宣紙這一千年技藝正融入鄉村振興,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拓寬增收渠道,實現非遺保護與鄉村發展的相融共生。
(“尋涇縣紙跡,探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隊 李瑾/文 李瑾、許中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