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走進鹽城市亭湖區先鋒街道健康路社區,開展為期一天的暑期志愿教學活動。活動以游戲化教學為核心,通過生活場景還原、創意互動實驗及個性化引導,將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轉化為兒童可感知的探索體驗。團隊聚焦解決假期教育資源不足問題,設計多維度課程模塊,在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同時,為社區教育創新提供了實踐樣本。
數學探索:生活化游戲解鎖抽象概念
上午九時,社區活動室座無虛席。實踐成員摒棄傳統教學,將數學融入生活場景。在除法教學中,志愿者準備了48顆彩色糖果,引導孩子們分組分配。“如果公平分給6組,每組幾顆?”問題一出,孩子們踴躍參與,小手認真分發糖果,最終歡呼道:“48除以6等于8!”抽象概念在真實操作中生動呈現。隨后,周長教學中,志愿者提供24厘米鐵絲,讓孩子們探索圍成不同長方形的可能性。討論中,一名平時沉默的男孩提出“長加寬等于12就行”,團隊順勢推導公式,課堂充滿思維火花。三角形穩定性主題中,實踐成員使用積木和橡皮筋搭建模型。孩子們分組比賽加固“橋梁”,失敗案例引發思考:“為什么三角支架更穩?”通過動手實驗,幾何原理直觀展現,課堂變身為探索工坊。
語文韻律:跳繩節奏激活語言表達
針對語文教學,志愿者設計跳繩活動強化語言節奏。繩子甩動時,孩子們邊跳邊念詩句,“床—前—明—月—光”的韻律讓古詩鮮活起來。進階版“詞語接龍跳”中,前一人跳“天空”,后一人需接“空氣”才能起跳。一名內向的女孩小雨起初跳不過三個詞,卻在某日完成“空氣—氣球—球場”序列,興奮甩動辮子。比喻句教學通過“跳繩造句”進行,孩子們在快速甩繩中迸發創意:“彩虹像跳繩”“老師的笑像太陽”,鮮活表達遠超課本范例。這些游戲不僅提升參與度,還幫助孩子們克服學習障礙,將語文知識內化為生活語言。
課堂互動:小沖突中培養社交智慧
活動中,志愿者將兒童間的矛盾轉化為社交能力訓練課。當兩名男孩因爭奪彩色積木發生推搡時,志愿者未直接判定對錯,而是引導雙方坐進"溝通圈"。實踐成員遞給兩人代表情緒的卡片:"生氣""委屈""后悔",要求他們用卡片描述感受。穿藍衣的男孩抽中"委屈"卡后低聲說:"他先搶走我搭橋的積木。"另一男孩舉著"生氣"卡反駁:"你說我的塔丑!"志愿者隨即拋出問題:"如果重新開始,你們會怎么做?"
志愿者注重引導而非評判。面對孩子間“搶橡皮”等小沖突,團隊避免直接裁決,轉而協助雙方輪流陳述事件和感受。兩名男孩在志愿者引導下學會換位思考,最終自行和解。類似場景成為社交技能訓練場,孩子們在沖突中摸索溝通與妥協。志愿者強調,課堂管理不是壓制問題,而是將矛盾轉化為成長契機,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沖突是兒童學習社交規則的天然教材,"志愿者解釋,"通過情緒具象化(卡片)和角色互換(盲選),孩子能體驗共情的力量。"
收獲時刻:獨特表達見證雙向成長
活動尾聲,孩子們用行動展示收獲。結課時,他們拽著志愿者衣角,分享自制“彈珠算術”記錄和“課文跳繩”心得。作文環節,一名男孩描述“喂豬時豬聲像爺爺打盹”,全班笑聲中,志愿者鼓勵這種獨特觀察。另一名女孩在日記中寫道:“除法像分蛋糕一樣公平”,數學知識化為生活智慧。雖未培養“小天才”,但孩子們解出難題時的歡呼、朋友和解時的笑容,印證了教學的雙向價值。實踐成員收到手繪禮物,社區家長王女士表示:“孩子們回家后還討論幾何實驗,這種教學很吸引人。”
實踐樣本:探索社區教育創新路徑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本次活動通過"場景還原教學法",將糖果分配、跳繩接龍等生活場景轉化為知識載體,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志愿者們表示,未來將優化游戲化教學法并推廣至更多社區,為社區教育提供創新樣本。
(通訊員 沈軼凡)

圖為志愿者在為小朋友們講解。大學生網報通訊員黃沁怡供圖

圖為志愿者和小朋友們合影。大學生網報通訊員黃沁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