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赴寶雞、延安、渭南探尋非遺手工藝傳統與現代鏈接之旅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在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專程造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深入其位于寶雞市區的工作室,系統學習年畫制作技藝,近距離感受這一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
在邰立平木版年畫工作室,色彩飽滿、構圖飽滿的木版年畫作品琳瑯滿目。從莊重的祭祀畫、祈愿風調雨順的谷雨畫,到描繪民間故事、戲曲人物的戲文畫,每一幅都生動展現了關中地區的民俗風情與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向實踐隊員們詳細講解了鳳翔木版年畫的歷史脈絡。他介紹,這門技藝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記錄當地社會生活和民眾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

圖為木版年畫作品。尹傳文供圖
“制作一幅完整的年畫,工序繁復細致,嚴絲合縫,短則十余日,長則數月。”邰立平強調。他重點拆解了關鍵步驟:首先是選材備版,需選用當地木質細膩、不易變形的梨木;接著是畫稿設計,既要契合傳統吉祥寓意,又需兼顧藝術美感;隨后是極為考驗功力的刻版環節,刀鋒游走間,線條的深淺、流暢度決定了成品的精細程度;最后是套色印刷,需精準對版,反復拓印,方能呈現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講解過程中,刻刀在木板上發出的篤篤聲,以及空氣中彌漫的淡淡木香與墨香,讓實踐隊員們身臨其境。

圖為邰立平為同學們講解木版年畫制作過程。白詠熙供圖
理論學習結束后,實踐團成員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分組體驗制作環節。一組隊員仔細清掃雕好的木版,確保版面潔凈無塵,這是杜絕印刷瑕疵的基礎。另一組則專注于顏料調配。“顏料是用礦物粉和植物膠按古法熬制的,比例和火候都很關鍵,”負責調色的隊員緩緩攪動,凝神觀察色澤變化。印刷組的操作更是小心翼翼:一人牢牢固定木版,另一人將韌性十足的宣紙嚴絲合縫地鋪展其上,再用特制的棕刷勻速施壓,均勻推擦。當紙張被輕輕揭起,一幅線條分明、色彩飽滿的“連年有余”年畫躍然紙上,隊員們不禁發出驚嘆。“看著簡單,上手才知道難!推刷的力道、速度稍有偏差,顏色就深淺不一,甚至錯位,”初次嘗試的實踐隊員感慨道。歷經數次失敗與調整,當親手印制的年畫終獲成功,喜悅與成就感油然而生,洋溢在每個人臉上。
圖為實踐團隊員體驗木版年畫制作過程。齊一凡供圖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深切體悟到非遺傳承的挑戰與堅守。邰立平坦言,當下傳統木版年畫市場持續萎縮,掌握全套技藝的傳承人屈指可數并普遍年逾古稀,年輕從業者的生計保障成為現實難題。面對困境,他始終堅守匠心——執著創作契合時代審美的新題材年畫,同時主動攜手高校、設計機構孵化文創產品,探索"非遺+研學"等創新模式,竭力讓這門古老藝術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圖為實踐團隊員和邰立平合影留念。張瀟天供圖
此次社會實踐,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學子們不僅深入了解了鳳翔木版年畫的歷史與技藝,更通過親手實踐,深切體悟到其蘊含的獨特匠心精神。團隊成員表示,將系統梳理實踐資料,通過校園展覽、新媒體推送等方式傳遞文化溫度,讓更多同齡人認識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并思考青年一代在非遺保護與創新中的責任擔當。
通訊員 李雨宣 朱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