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黃梅戲文化魅力,助力傳統藝術傳承與傳播,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戲韻鄉途:青春探黃梅”調研探訪團隊于6月30日前往黃梅戲之鄉——安慶,聚焦黃梅戲的現狀與發展前景,開展社會調研實踐活動。
7月1日,“戲韻鄉途,青春探黃梅”實踐團隊深入安慶市菱湖公園,面向各年齡段市民開展黃梅戲認知現狀問卷調查。 團隊成員與受訪者深入交流,廣泛收集關于黃梅戲現狀及發展看法的第一手資料。問卷分析表明,盡管多數受訪者對黃梅戲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但其傳承與創新面臨的緊迫性已清晰顯現。調研發現,黃梅戲作為傳統藝術瑰寶擁有一定受眾基礎,但高頻觀演群體比例偏低;在多元娛樂方式沖擊與年輕觀眾流失等挑戰并存的同時,文旅深度融合與數字化傳播等新機遇也為黃梅戲的振興提供了廣闊空間。
7月2日,“戲韻鄉途,青春探黃梅”實踐團隊先后赴安慶博物館黃梅戲展館及再芬黃梅公館進行實地調研,系統學習了黃梅戲從地方民間小戲成長為全國性大劇種的藝術發展脈絡。通過對黃梅戲演員謝軍和徐越老師以及觀眾的采訪,團隊梳理出當前行業發展的關鍵態勢:一方面,國家層面對傳統藝術的高度重視,各類文化扶持政策、非遺推廣項目的落地,為黃梅戲振興提供了寶貴機遇;另一方面,行業也面臨著數字化娛樂分流觀眾、專業人才培養與代際傳承存在斷層的現實挑戰。訪談中,觀眾普遍表達了對黃梅戲深厚的價值認同,認為《天仙配》、《夫妻觀燈》等經典劇目藝術感染力歷久彌新,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并期待黃梅戲能作為文化使者,更深入地走向國際舞臺。
為深度挖掘黃梅戲的舞臺藝術精髓,7月3日“戲韻鄉途,青春探黃梅”團隊專程赴黃梅戲的重要傳承基地——懷寧縣黃梅戲劇團進行沉浸式學習。團隊成員們躬身實踐,學習了黃梅戲極具韻味的臺步(如“云步”、“蹉步”)和細膩傳神的指法(如“蘭花指”、“贊美指”)。 一招一式,一顰一笑,老師們嚴謹的藝術態度與生動的演繹,讓成員們深切感受到黃梅戲“以歌舞演故事”的獨特美學魅力,體悟到其扎根鄉土、歷經錘煉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通過線上與線下問卷調研、歷史梳理、傳承人訪談、沉浸式觀摩等方式,挖掘黃梅戲的發展歷程及發展現狀,聆聽非遺傳承人物的傳統堅守與創新思考。調研團隊走進黃梅戲,感受它的獨特魅力,為黃梅戲戲曲文化的當代發展提供新思路,致力于用青春之姿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