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學院橘徠服兮實踐隊:解碼移民精神,青春助力振興
2025年7月7日,武漢東湖學院管理學院橘徠服兮實踐隊奔赴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開啟為期一周的暑期調研,深入秭歸,探尋工程奇跡與移民文化,以青春之力助力鄉村振興。
7月8日,實踐隊首站與秭歸團縣委杜帥書記座談,明確以移民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為核心的調研方向,制定了以移民文化中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為核心的調研目標,會議重點強調要深入挖掘與保護當地民俗文化,注重移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實踐隊將開展“尋根之旅”,探索移民歷史脈絡,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提升地方文化影響力。同日,隊員們參與茅坪鎮丹陽社區愛心托管班開班儀式,莊嚴宣誓投身教學,開設的“兩彈一星”課程,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民族自豪的種子,這既是精神傳承的實踐,更是對“舍小家、為大家”奉獻精神的當代詮釋。

(實踐隊與秭歸團縣委杜帥書記座談,共同探索移民實踐新路徑) 7月9日,實踐隊走進湖北三峽移民博物館。在王海群老師的講解下,通過實物、照片、場景再現等資料,隊員們深切感受百萬移民的艱辛歷程與奉獻壯舉。作為全國首個水下博物館,這里以創意形式還原搬遷前的樣貌,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移民群體為國家工程“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精神,令人震撼。王海群老師的講解讓隊員們感受到了當年移民的艱辛和偉大,還有他們偉大的愛國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銘記,不忘歷史,永遠記住中華民族的紅色血脈。

(實踐隊探索三峽移民博物館感悟移民精神,與王海群老師合影) 實踐隊還走進九畹溪村,與村委座談。村移民后靠人員憑借堅韌務實的精神,走出“臍橙產業為基、農旅融合為翼”的發展路,這正是移民精神在鄉村振興中的生動實踐。隊員們通過問卷調研,深挖移民文化與產業發展的契合點。
7月10日,實踐隊探訪三峽大壩,在壇子嶺、185平臺感受工程恢弘;走進三峽工程博物館,“移民廳”的老照片、搬遷檔案,再現移民奉獻場景,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三峽工程的奇跡,源于建設者的攻堅魂,更源于移民群體的奉獻志。隊員們還實地采訪移民親歷者朱爺爺,聽他講述搬遷后的奮斗故事,真切觸摸到“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的精神脈搏。這一刻,隊員們愈發清晰:三峽工程的奇跡,從來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建設者們攻堅克難的“攻堅魂”與移民群體舍家為國的“奉獻志”共同鑄就的豐碑——前者撐起了江河安瀾的骨架,后者注入了生生不息的靈魂。

(實踐隊走訪移民群眾探索移民歷史脈絡,與移民親歷者朱爺爺合影) 7月11日,實踐隊前往水田壩鄉人民政府和上壩村,與劉主任、董斌書記的交流,進一步了解移民安置與發展現狀,讓我們深切感受到移民群體在時代浪潮中的精神脈動。上壩村移民“后靠守土、外遷拓路”的抉擇,更顯深沉:堅守者深耕故土興產業,遠遷者勇闖他鄉開新局,這份對家園的眷戀與對未來的魄力,共同詮釋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底色。
作為青年學子,我們從中讀懂了“家國同頻”的真諦:個人命運始終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移民精神從來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奔涌在當下的精神暖流,正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值得我們代代傳承、永續發揚。

(實踐隊探訪水田壩鄉、上壩村移民現狀,與劉主任、董斌書記合影) 隊員們表示,此次實踐不僅見證了三峽工程的科技偉力,更深刻理解了三峽精神的內核——那是百萬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品格。未來,將梳理調研成果,讓移民精神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以青春擔當續寫奉獻華章。
文字:張僖衍 攝影:李雅馨、高晨曦
武漢東湖學院橘徠服兮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