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暑假的第一個午后,來自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3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學生劉錦怡來到在濉溪縣第一實驗學校上學剛放暑假的表妹家中,圍繞校園AI使用情況展開深度調研。通過與表妹(含表妹及其線上連線的同學)面對面交流、收集調研表,不僅還原了AI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更捕捉到孩子們對“智慧校園”的天真構想——這些構想正為小學階段AI教育的優化提供著最鮮活的方向。
現有AI應用:在游戲中埋下“科技種子”
“體育課的AI跳繩區是我的最愛!”記者表妹、該校四年級學生果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跳繩戰績”:智能設備不僅能實時顯示次數、速度,還能生成“友誼排行榜”,與同齡伙伴比拼。調研中,像果果這樣對AI互動設備充滿熱情的學生占比超85%。“以前跳繩總覺得累,現在盯著排行榜想沖第一,不知不覺就跳滿了10分鐘。”另一名學生的話道出了AI的獨特價值——將枯燥的重復練習轉化為充滿成就感的趣味挑戰。
除了體育場景,學校在低年級課堂中嘗試的“AI互動問答機”也收獲好評。設備內置拼音、識字、簡單算術等基礎知識點,通過語音交互與動畫反饋,幫助低年級學生鞏固課堂內容。“機器會模仿小動物的聲音提問,答對了還會放煙花特效,我們班同學都搶著回答。”一名低年級學生說。這種“玩中學”的模式,讓AI成為低齡段學生的“啟蒙伙伴”。
學生期待:讓AI滲透生活,成為“會思考的朋友”
調研表中的“建議欄”里,孩子們的想法天馬行空卻直指需求核心。低年級學生普遍希望AI能“更懂故事”:“如果有會畫繪本的機器人就好了,我們說一個關于‘恐龍冒險’的故事,它能立刻畫出彩色的圖畫,還能念出聲音。”這一需求背后,是小學生對“具象化學習”的渴望——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視覺、聽覺雙重體驗,符合兒童認知規律。
高年級學生的建議則更貼近“探索欲”的滿足。“科學課講植物生長,老師說要等一個月才能看到發芽,但我想每天都知道變化。”一名四年級學生提議,希望學校引入“AR虛擬種植箱”,通過掃描課本插圖,在屏幕上看到植物從種子到開花的動態過程,還能模擬“澆水”“施肥”的效果。還有學生關注校園生活細節:“食堂阿姨總問我要吃什么,要是有個AI菜單就好了,打開就能推薦今天適合我的菜,還能告訴我里面有什么營養。”
智慧發展啟示:以“童趣”為鑰,構建啟蒙型AI生態
從調研結果來看,小學階段的AI應用需緊扣“啟蒙性”與“生活化”兩大核心。一方面,應延續現有“趣味互動”優勢,將AI更多融入體育、藝術、科學等素質教育場景,例如用AI繪畫工具輔助美術課創作,用智能音律設備引導音樂課合唱,讓科技成為興趣培養的“催化劑”;另一方面,可嘗試將AI延伸至校園生活的細微處,如智能儲物柜通過人臉識別快速取物、午休室的AI故事機根據情緒推送繪本,讓學生在日常中感受科技的便捷與溫度。
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小學AI不應追求復雜功能,而要成為‘隱形的引導者’。”濉溪縣第一實驗學校的調研數據顯示,當AI與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深度綁定,不僅能提升學習參與度,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對科技的親近感——這正是智慧校園在啟蒙階段最珍貴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