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中學的科技社團活動室里,幾臺四足仿生機器狗正安靜待命——這些曾在物理課演示運動原理、在校慶上表演編程舞蹈的“明星設備”,成為熱門話題。2025年7月1日,來自淮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3級數據科學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學生在此開展校園AI使用情況調研,通過與名高中生(含記者弟弟及其同學)交流、收集調研表,深入了解AI在高中教育中的應用現狀,以及學生對智慧校園發展的具體期待。從“機器狗教學”到“英語虛擬場景”,調研結果揭示了一個核心命題:高中AI應用如何在“應試需求”與“創新培養”間找到最優解。
現有AI應用:科技感與實用性的初步融合
“物理課講‘加速度’時,老師讓機器狗跑了一圈,屏幕上立刻跳出速度變化曲線,公式一下子就和現實對上了!”一名高一學生回憶道。該校引入的宇樹科技機器狗,不僅是科技社團的“教具”,更成為跨學科教學的“橋梁”——在信息技術課上,學生通過編程控制其動作,理解算法邏輯;在生物課上,機器狗的“關節運動”被用來類比人體骨骼結構。調研顯示,78%的學生認為,這類“可視化”教學工具讓抽象知識更易理解,“比單純看課本插圖印象深十倍”。
英語課堂的“智能語音交互系統”也收獲不少好評。“以前怕說英語,因為說錯了會不好意思,但系統只會默默糾正,還會告訴我‘這個詞重音在第二個音節’。”一名女生說,系統模擬的“外交談判”“旅游問路”等場景,讓口語練習從“背誦課文”變成“真實交流”,參與過的學生中,65%表示“敢在課堂上主動發言了”。但也有學生指出不足:“機器狗現在主要是老師操作,我們想自己編更復雜的程序,比如讓它避開障礙物,但目前權限不夠。”
學生建議:讓AI成為“實踐平臺”與“包容伙伴”,而非“標準答案機器”
調研表中,高中生的建議呈現出鮮明的“批判性思維”——既肯定AI的科技價值,也清醒地指出其局限性。在“實踐創新”方面,學生們最期待的是“開放更多探索空間”。“科技社團想研究機器狗的視覺識別功能,比如讓它認出不同顏色的球,但現在的程序太基礎了。”一名社團成員希作,開放更高級的編程接口,甚至引入“AI算法挑戰賽”,讓學生自主設計機器狗的應用場景,如“校園巡邏”“輔助運動會裁判”等,在實踐中深化對人工智能的理解。
在“學習支持”層面,學生們呼吁AI減少“機械評判”,增加“包容度”。“語文作文批改時,AI總喜歡挑‘句式不標準’,但老師說我的比喻很有創意。”一名偏愛文學的學生建議,升級AI批改系統,在關注語法錯誤的同時,認可“個性化表達”,甚至標注“這個比喻新穎,可嘗試拓展”。還有學生關注心理健康:“高三壓力大的時候,要是AI能不只是發‘加油’的表情包,而是根據我們的日記關鍵詞,推薦‘去操場跑兩圈’‘聽首輕音樂’這樣具體的解壓方法就好了。”
智慧發展啟示:以“創新導向”為魂,構建創新型AI生態
高中階段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期,AI應用需超越“輔助學習”的單一功能,向“賦能成長”拓展。從調研來看,可從三方面推進:其一,深化AI與學科競賽、科研實踐的結合,例如開放虛擬實驗室供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用AI數據分析工具輔助科技論文撰寫,讓學生在探索中理解AI的核心邏輯;其二,優化AI的“人文屬性”,在作業批改、心理疏導中融入更多“包容性”,認可個性化表達與多元思維,避免技術淪為“標準答案的執行者”;其三,構建“AI+師生共創”模式,讓學生參與智能設備的應用設計,例如由學生提出機器狗的教學場景需求,教師與技術人員共同開發,培養“使用者”與“創造者”的雙重意識。
正如一位資深教師所言:“高中AI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會用機器的人’,而是培養‘能駕馭技術的創新者’。”濉溪中學的調研結果印證了這一點——當AI既能精準助力升學,又能守護學生的創造力與個性,智慧校園才能真正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孵化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