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美而行,感悟西王母宮文化魅力
7月12日,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學院)“尋美而行,以心潤夏”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探索多元文明的熱忱,踏上了前往西王母宮的文化探訪之旅。此次活動聚焦建筑藝術、歷史傳承與文化多樣性,通過實地考察、交流研討等形式,讓團隊成員在觸摸歷史脈絡的過程中,深度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肩負起文化傳承與交流的青年使命。
本次活動的核心目標是通過走訪西王母宮,從建筑形制、歷史淵源、民俗融合等角度挖掘其文化價值,理解文化多樣性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升大學生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與實踐能力。
西王母宮坐落于隴東高原的群山之間,其建筑群落依山而建,氣勢恢宏中透著古樸典雅。據當地文化學者介紹,現存建筑群雖歷經多次修繕,仍保留了唐宋至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精髓,是研究北方古建筑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團隊抵達后,在當地文保中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開始了系統性的參觀學習。
步入宮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巍峨的牌坊,其上雕刻的云紋、瑞獸圖案線條流暢,刀法細膩,既有皇家建筑的莊重,又不失民間工藝的靈動。“大家注意看牌坊的斗拱結構,這里采用的是‘五踩重昂’形制,這種結構在明代官式建筑中常見,但結合了當地的榫卯技法,承重能力更強,這是南北建筑技藝融合的典型案例。”文保中心的研究員指著牌坊頂部的木質結構向同學們講解,團隊成員們紛紛拿出筆記本記錄,并用相機拍下細節,時不時舉手提問,現場學習氛圍濃厚。
在主殿區域,建筑的彩繪藝術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殿內梁枋上的“旋子彩畫”雖歷經歲月侵蝕,仍能看出青、綠、黃三色的鮮明對比,圖案以花卉、幾何紋為主,既符合傳統建筑的等級規范,又融入了當地民俗中的吉祥寓意。團隊成員孫雯專注地測量著殿宇的柱網間距,她興奮地說:“從結構力學角度看,這些立柱的排布既保證了空間的開闊,又通過榫卯連接形成了穩定的整體,古人的建筑智慧太讓人驚嘆了!”
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們不僅關注建筑本身,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歷史脈絡。在西王母文化展廳,一組展示不同時期西王母形象的壁畫引起了熱烈討論。從漢代畫像石中“人面虎身”的原始圖騰,到唐代壁畫中“頭戴鳳冠、手持玉圭”的貴婦形象,再到明清時期與民間神話融合的“瑤池圣母”造型,西王母的形象演變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審美變遷與文化融合。
“這些形象的變化其實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相互影響的結果。”團隊指導老師在講解時強調,“比如唐代壁畫中出現的葡萄紋、寶相花,明顯受到了絲綢之路沿線文化的影響,這正是文化多樣性促進文明發展的生動體現。”同學們圍繞這一觀點展開討論,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分析不同文化元素在建筑、紋飾中的具體表現,現場形成了熱烈的學術探討氛圍。 團隊成員張孝申說:“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在人們生活中的傳統,這種‘活態傳承’讓我對文化保護有了新的認識。”
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集中分享了當日的學習心得。團隊成員白卓凡說:“以前學習古建筑知識總覺得抽象,今天親手觸摸那些百年前的磚瓦,才真正理解了‘建筑是凝固的歷史’這句話的含義。西王母宮的每一處雕刻、每一根梁柱,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課本。” 傍晚時分,實踐團隊在西王母宮門前合影留念,結束了一天的文化探訪。返程途中,同學們仍在熱烈討論著當日的所見所聞,不少人已經開始規劃后續的文化傳播計劃:有的同學提議制作系列短視頻,解讀西王母宮的建筑密碼;有的同學計劃在校內舉辦“文化多樣性主題展”,分享此次實踐成果;還有的同學希望與當地文保部門建立長期聯系,參與后續的古建筑保護志愿服務。
此次西王母宮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不是靜止的古董,而是需要不斷與當代生活對話的“活態傳承”;文化多樣性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共同發展的動力源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保護文化遺產、促進文化交流不僅是責任,更是使命。未來,河南工業大學“尋美而行,以心潤夏”社會實踐團隊將繼續行走在文化探訪的路上,用青春力量守護文明根脈,讓多元文化的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壤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