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微山縣荷韻小學的教室里,一場關于現代生活“血脈”的探索正熱烈展開。“圓夢”實踐團成員以《四通八達的交通》為主題,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融合歷史縱深、現實挑戰與綠色未來的品德課,在方寸之間鋪展開人類移動文明的壯闊圖景。
課堂從一道充滿煙火氣的提問啟程:“你坐過哪些交通工具?感覺如何?”孩子們爭先恐后分享著自行車、公交車的體驗,稚嫩的話語瞬間點燃了課堂。
隨后實踐團成員順勢提出問題:便捷的交通是否毫無代價?聚焦日常出行與新聞事件,孩子們敏銳地揪出了硬幣的另一面:高峰地鐵的窒息擁擠、汽車長龍排放的渾濁尾氣、引擎轟鳴帶來的刺耳噪音、公路延伸蠶食的寶貴耕地……“120急救車被堵在路口,家屬該多著急啊!”一個孩子憂心忡忡地引用課件案例,對交通發展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成本有了切膚之感。
面對挑戰,課堂化身為“未來交通設計工坊”。“有什么妙招能既方便大家,又保護我們的藍天綠地?”成員們拋出問題。
孩子們的熱情被“國家新產的無污染電動汽車”點燃——課件中“不怕油荒和尾氣”的描述讓他們雀躍。隨著討論深入,共識逐漸清晰: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緩解擁堵、降低污染的“主力軍”;步行與騎行這種零碳方式在短途出行中魅力無限;“使用清潔能源”則是驅動未來的關鍵鑰匙。當聽到上海67%的公交車已擁抱新能源時,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
課程尾聲,“小小調查員”的任務發布將綠色理念從課堂引向生活。孩子們需觀察記錄身邊交通方式及其影響,思考作為個體如何貢獻于解決方案。“遵守交規”、“低碳出行”——這堂課的結語并非宏大口號,而是每個孩子觸手可及的承諾。
這堂由“圓夢”實踐團帶來的品德課,如同一把精巧的鑰匙,為荷韻小學的孩子們打開了理解現代交通復雜圖景的大門。它不僅傳授了車輪上的知識,更在幼小心靈中深植下責任與擔當:未來的道路選擇,關乎我們共同的藍天與暢通。當孩子們踩著自行車回家,或指著路上的電動汽車興奮交談時,綠色出行的種子已然在微山湖畔悄然萌發——那正是“圓夢”實踐團為這片土地留下的,通向可持續未來的希望轍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