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傍晚,平湖街巷在西瓜燈群眾文化系列活動期間常能見到這樣的景象:翠綠西瓜被鏤刻成玲瓏燈盞,內點紅燭。這抹獨特的光影背后,站著一位與西瓜燈相伴四十載的匠人——沈伯仁。
近日,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赴浙江平湖“瓜香傳鄉韻,品牌賦新能”實踐服務團來到平湖市,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實踐團有幸與沈伯仁師傅交談,探秘其與西瓜燈藝術締結的文脈,聆聽這位八旬老人用刀尖在瓜皮上書寫藝術人生的故事。
筆走戎馬繪瓜燈,半世沉浮藝心永恒 沈師傅自幼便熱愛繪畫,以至于十五載軍旅生涯,依舊帶著畫本走南闖北。轉業至平湖后,曾跟隨平湖美術老師朱老師繼續研習書畫。沈師傅接觸到瓜燈藝術后便積極投身其中,將國畫的寫意筆法融入雕刻,創作了"雕、刻、挑、挖、繪"五法,逐步形成線條粗獷而不失靈動、富有韻味的個人風格,同時,在動刀前,會勾勒線稿,確保構圖精準。聽著沈師傅娓娓道來這些歷程,實踐團深刻體會到沈師傅對藝術熱愛與追求。
圖一:雕刻西瓜前設計的線稿
防腐革新,巧思制器 針對西瓜燈易腐特性,沈師傅結合醫學知識研發防腐工藝,獨創的技術成功將瓜皮保存期延長至3-5天,室內環境可達一周。在雕刻技巧上,沈師傅提到:“刻瓜手法的輕重都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太輕不透光,太重瓜皮會裂。”就此特地設計了一套專屬工具,既解決力度控制難題,又提升創作效率。
圖二:自制的刻瓜工具

圖三:沈師傅為實踐團展示刻瓜
刀鋒連今古,瓜燈續文脈 如今,這項擁有三百余年歷史的瓜燈藝術正煥發新生,沈師傅積極開設刻瓜燈課堂,與青年愛好者們雙向推動,搭建起傳統技藝與年輕世代的文化橋梁。沈師傅還跟我們分享了一沓厚厚的相冊,介紹了當時為比賽而創作的“龍鳳煲”、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刻瓜表演、向外國友人展示瓜燈里的“中國美學”等。沈師傅以瓜皮為卷,刀鋒作筆,從校園稚子到世博舞臺,讓平湖瓜燈成為跨越代際與國界的文化圖騰,每一道刻痕都浸潤著"外圓內方"的生活智慧,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鐫刻出非遺文化永恒的生命力。
圖四:珍貴的瓜燈相冊

圖五:實踐團與沈師傅的合影
從軍旅丹青到瓜田刀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熱愛藝術的學者畫家,更是為非遺打破難題、傳承延續的推動者——用醫學智慧為非遺賦能保鮮,以教育薪火為傳統培元。這個蟬鳴陣陣的夏日,且讓我們循著瓜燈映出的光路,共赴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約,看那翠色瓜衣上,如何綻放出令世界驚艷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