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綠浪翻涌。湘潭縣石潭鎮“萬畝良田”示范片區稻香初醒,田疇如綢,阡陌似弦,正奏響一年中最澎湃的耕作序曲。7月9日清晨六點半,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2025年“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循著泥香與蟬鳴,再次奔赴這片被陽光鍍金的沃土,以“插秧助耕強農業,青春奮進新征程”為主題,在稻浪與汗珠交織的畫卷里,寫下勞動教育的生動注腳。
圖1托下村勞動實踐活動合影留念。闕靜怡供圖。
隊員們迎著初升的陽光,出發奔赴實踐地——石潭鎮托下村,映入眼簾的便是石潭鎮引以為傲的“萬畝良田”——連片秧田宛若一塊塊翡翠鑲嵌大地,微風掠過,水光瀲滟,泛起層層漣漪。實踐隊員們未及拂去晨露,便高卷褲腿、赤腳踏入泥中。帶隊老師譚師銘、王朝率先垂范,俯身插下第一株秧苗,指尖輕捻、分苗、入泥、扶正,動作行云流水,將“淺、穩、直、勻”的口訣化作田間示范。泥土濺上衣襟,笑聲蕩進稻浪,師生們弓背成橋,一株株嫩綠在指間傳遞,一寸寸希望在水中扎根。
圖2“插秧組”團隊在托下村體驗插秧勞作。闕靜怡供圖。
“石潭的田,種的是稻,更是家國。”譚老師俯身掬一捧田水,指向遠處整齊劃一的格田:“這片萬畝良田,是我們對接‘湘米工程’的核心區,也是你們讀懂中國糧倉的現場課堂。”王朝老師接過話頭,從株距行距講到碳匯農業,從傳統農時聊到智慧農機,把課堂搬進了水汪汪的鏡面梯田。學生們邊學邊干,原本生疏的動作漸漸嫻熟,縱橫成行的秧苗在水田里排成綠色的“五線譜”,奏響青春與土地的二重唱。
日上三竿,田埂邊的草帽排成了隊,泥點成了最榮耀的勛章。隊員們用沾滿泥土的手背擦汗,卻把最清澈的笑容留給鏡頭:“以前知‘誰知盤中餐’,今天懂‘粒粒皆辛苦’。石潭的萬畝良田,讓我們看見了課本外的鄉村振興,也看見了自己的另一種可能——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青春植進泥土里。”
圖3“拔秧組”團隊在田野中奮力勞作。闕靜怡供圖。
此次插秧勞動不僅是一場躬身入泥的鍛煉,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課和實踐課。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已與石潭鎮建立了穩定的校地合作機制,將勞動教育作為“三下鄉”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堅持“每年深入、每年參與”。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們在勞動中感悟農耕文化,在汗水中體會責任擔當,在服務中深化家國情懷。不僅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也增強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與認同,將課堂所學與農村現實緊密結合,把“青春的汗水”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