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納固智韌”創新創業實踐隊走進山東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國際聯合研究院(C-FAIR),在軟件學院研究生趙陽的帶領下,零距離體驗人工智能賦能智慧康養的前沿成果,感受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溫度。
山東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國際聯合研究院合影 馬元博攝
從“看得見”到“摸得著”
“以前只在論文里見過的fNIRS,今天親手戴上了。”隊長馬元博戴上便攜式fNIRS頭環,屏幕上實時跳躍的腦血氧曲線,讓課本里的專業術語瞬間鮮活。據介紹,該設備通過監測大腦皮層的血氧變化,可為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等腦疾病的早篩與評估提供客觀指標。
在下肢康復訓練區,一套基于fNIRS與VR的上肢康復系統同樣吸睛:患者佩戴頭環后,系統可根據腦功能狀態動態調整虛擬場景難度,實現“腦機協同”的個性化訓練。隊員現場模擬“抓取小球”,僅靠意念即可驅動虛擬手臂完成動作,“像給大腦做了一場溫柔的復健”。
團隊成員體驗fNIRS頭環 馬元博攝
最具未來感的當屬融合大模型的AR引導康復機械臂。當隊員戴上AR眼鏡,機械臂即刻化身“康復助教”,實時糾正抓取軌跡,并在鏡片上投射下一步動作提示。趙陽介紹,大模型讓機械臂“認識”患者、預判意圖,使康復訓練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交互”。此外,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疲勞識別設備,可秒級捕捉面部微表情與眼動特征,已在長途駕駛、高危作業等場景試點應用,默默守護“最后一道安全防線”。
從“會用”到“會問”
“臨床落地最大的難點是什么?”“數字孿生怎樣與醫院HIS系統打通?”體驗結束后,隊員們把趙陽圍成一圈,拋出十余個“刁鉆”問題。從ChatGPT的技術內核到數字圖像處理在康復評估中的遷移學習,話題不斷跳躍,卻始終圍繞一個核心:技術如何真正惠及患者。
“工科生不能只懂造機器,更要理解醫生和患者的需求。”趙陽的回答讓隊員王嘉禾印象深刻。土建學院學生此前較少接觸醫療場景,此次跨界交流讓大家意識到:智能康養不是“AI+醫學”的簡單疊加,而是“需求—技術—場景”的螺旋迭代。
團隊成員與學長趙陽交流 馬元博攝
從“感受溫度”到“傳遞溫度”
夕陽透過玻璃幕墻,照在隊員記錄的密密麻麻的筆記本上。一次參訪,讓“人工智能”不再是熱搜上的熱詞,而成為青年心里“可以為之奔赴的事業”。
“科技創新的終極意義,在于為人類發展保駕護航。”正如隊員在日志中所寫,山東大學的沃土上,一代代學子正把論文寫在大地,把算法變成關愛,用青春與專業特長為社會發展貢獻“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