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學進站點,趣味課堂啟新篇活動的志愿者們從三個方面展開了本次教學:拉近與學生距離的音樂“數鴨子”、預防學生校園霸凌教育以及提高動手能力的夏日粘土課程,贛州石城縣的小朋友們積極參與和志愿者們進行友好互動,讓本次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贛州兒童服務站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奧爾夫音樂課堂正式開啟。志愿者們摒棄傳統音樂教學依賴樂器的模式,將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融入課程設計,以身體為 “樂器”,引導孩子們感知音樂節奏。團隊成員向孩子們闡釋 “用身體動作傳遞音樂情感” 的理念后,系統傳授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 “奧爾夫八聲勢” 基礎動作。教學中,孩子們逐步掌握韻律,伴隨經典兒歌《數鴨子》旋律完成身體“合奏”,使音樂教育突破場地與器材限制,以包容性形態惠及社區兒童。 預防霸凌的教學環節采用“沉浸式體驗+知識傳遞”模式。團隊成員先梳理校園霸凌行為譜系,向孩子們清晰界定起外號、肢體沖突、社交孤立、網絡惡意言論等霸凌表現形式,著重剖析這些行為對受害者造成的心理創傷。為讓抽象傷害具象化,團隊設計了 “白紙實驗”,以白紙喻人心,隨霸凌場景描述累加揉搓紙張,直觀呈現傷害的不可逆性,同步傳授預防與應對策略,助力兒童構建自我保護體系。

夏日粘土創作課程成為激發兒童創造力的窗口。實踐團隊以 “夏日印象” 為主題啟發創作,拋出 “提及夏天腦海最先浮現的事物” 問題,瞬間點燃孩子們的表達欲,“西瓜的清甜”“冰淇淋的涼意”“荷花池的蛙鳴”“泳池的水花”等充滿童趣的答案接連呈現。創作環節,孩子們手持彩色粘土,將腦海中的夏日元素轉化為立體作品:雪糕、荷塘、風景畫 等一一呈現。作品完成后,孩子們主動分享創作思路,是創造力與動手能力的雙重展現 。讓藝術教育在實踐中實現對兒童綜合素養的培育。
多方協同探路徑 社區教育賦新能兒童服務站負責人表示,高校實踐團隊的教學創新拓展了站點教育邊界。傳統社區兒童教育多以基礎課業輔導為主,而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團隊引入的奧爾夫音樂、創意手工等課程,豐富了教育內容,契合兒童認知規律,其中預防霸凌課程的“白紙實驗”等設計,為安全教育提供新范式。實踐團隊成員稱,社區教學需兼顧不同孩子特點,促使教學方案動態優化,這種“實踐-反饋-優化”循環,有效提升了團隊教學實踐能力。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此次贛州實踐,是高校探索社會服務型實踐的縮影。團隊融合專業教育理念與社區兒童需求,既為社區教育注入創新資源,亦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實踐能力。后續將復盤案例、提煉可復制模式,為社區教育提供參考,踐行高校服務社會、助力教育公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