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屈思彤 郗宏焱)為深入理解科技強國戰略在海南自貿港的生動實踐,感受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風貌,近日,海南大學“科技強國,科普逐夢”社會實踐團隊赴海南省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開展參觀學習和深度訪談活動。此行旨在深入科研一線,近距離了解青年科學家的工作環境、科研挑戰與精神追求。
圖為園區內部齊備的養殖設施。蘇晨 供圖
在產業園,團隊成員首先參觀了園區核心的科研與養殖設施。重點考察了四層立體循環水養殖車間。現場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這套自主設計系統的運作原理:魚苗在最上層孵化車間培育,成長到一定階段后移至中層標粗車間,最終在底層養成車間育肥。團隊成員觀察到,該系統集成了實時水質監控探頭、智能投喂裝置和高效的尾水處理單元。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特別留意了科學家們日常工作的痕跡——記錄詳實的實驗日志、反復調試的設備參數記錄板,以及墻上張貼的養殖數據變化圖表,這些都無聲訴說著科研工作的嚴謹與持續優化。
圖為青年科學家向團隊介紹養殖設備。蘇晨 供圖

圖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工作。郗宏焱 供圖
隨后,團隊與園區內數位青年科學家進行了深度訪談。交流聚焦于他們選擇扎根海南的初心、科研攻關的歷程以及自貿港環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團隊成員在訪談中深刻感受到,支撐科學家們度過漫長實驗周期和無數挫折的,是對科研價值的堅定認同、解決問題的強烈責任感以及團隊協作的溫暖力量。
圖為青年科學家與團隊成員現場交流。蘇晨 供圖
科學家們也談到了海南自貿港建設帶來的切實助力。“自貿港在種質資源引進審批流程上的優化和關鍵科研設備進口的便利性,縮短了獲取國際親本種魚和高端儀器的周期,為種質創新和關鍵技術研發贏得了寶貴時間。”一位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的科學家表示。團隊成員認識到,自貿港的政策紅利與開放環境,正有效轉化為青年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的“加速器”。
通過實地參觀和深度對話,同學們深刻體會到,海南自貿港的青年科學家們展現出的科學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面對未知的探索勇氣、遭遇挫折時的堅韌不拔、日復一日的嚴謹求實、服務產業的使命擔當以及對開放機遇的敏銳把握之中。他們用實際行動,在藍色國土上書寫著科技報國、向海圖強的生動篇章。此次馮家灣之行,為團隊后續提煉青年科學家“精神密碼”、講好科技強國故事、弘揚科學精神收集了豐富而寶貴的一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