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泥韻黃河畔,鄉振繪錦城"實踐服務團于7月14日至7月15日赴寧夏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實踐團沿著黃河灌溉區,先后深入永興村與四十里店村進行實地考察,聚焦黃河水資源滋養下的特色產業發展情況,探尋新農村建設的創新實踐與豐碩成果。
永興村:稻蟹共生筑生態,特色種植促增收
7月14日浙江財經大學實踐團走進寧夏永興村,以稻蟹養殖與特色種植為切入點,解碼鄉村振興的“生態+經濟”雙驅模式。
踏入永興村稻蟹養殖區,黃河水正沿著灌溉渠均勻浸潤連片稻田。微風拂過,稻株輕輕搖曳,肥碩的河蟹在稻叢間靈活穿梭。實踐團成員們主動與養殖戶交流,詳細記錄獨特的稻蟹共生模式:河蟹既能捕食害蟲,其糞便又可肥沃田地,而水稻為河蟹遮蔭避暑,構建出良性生態循環。這種模式讓稻米、河蟹品質同步提升,既充實了村民的“錢袋子”,也守護住田園生態本底,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綠色樣本。
在與當地村民交流訪談間,實踐團成員們意外發現另一條增收路徑:本地村民通過流轉宅院與田地,引入大批四川種植戶來種植西蘭花。黃河水的穩定灌溉為西蘭花提供了生長保障,從育苗到管護全程精細,逐漸形成特色種植集群。據當地村民了解:他們利用流轉土地每年能拿租金,還能在西蘭花基地打工掙工錢,兩項加起來比自己種地更穩當。永興村將稻蟹共生作為重點種植養殖項目,而西蘭花則是村里的基礎經濟來源,更帶動了20余戶村民實現“土地流轉+就近就業”的雙重增收。
四十里店村:稻漁融合,三產聯動的創新實踐
7月15日下午,實踐團走進四十里店村,聚焦稻漁空間項目與現代農業企業開展深度調研,探尋產業融合與科技賦能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稻漁空間”項目區,技術員向實踐團介紹:“當地以黃河滋養的優質稻米為核心,構建起“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鏈條,還創新性打造農旅體驗區,讓一粒米帶動一串產業。” 據了解,該項目通過“水稻種植+水產養殖”的立體農業模式提升畝產效益,同時開發稻田觀光、農事體驗等文旅項目。其中夏季稻田畫年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農事體驗、特色美食等項目聯動旅游與農產品銷售,年旅游收入超1000萬元,農產品銷售額達7000多萬元,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實踐團隨后走訪了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作為寧夏地區領先的生態循環農業的標桿企業,該公司的“魚菜共生”系統與“薄荷草魚”養殖技術令人矚目。在溫室大棚內,講解員講解了“魚糞養菜、菜根凈水”的閉環系統:水產養殖廢水經植物凈化后循環利用,蔬菜生長無需化肥。而“薄荷草魚”通過投喂天然薄荷,不僅肉質自帶清香,還能提高抗病性。據統計,魚菜共生模式養殖成本降低了60%,種植成本降低了75%。此外,溫室大棚內還專門提供科研游學場地,設計釣魚,摸泥鰍等研學趣味活動,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農業的魅力。
科海漁業智慧漁場還配備了標準化食用魚養殖工廠,年產量達數百噸,產品主要銷往寧夏及周邊省市。企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村民發展特色養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科技動能。養殖場二樓設有寧夏黃河漁類資源科普館,結合文字科普、標本展示、VR體驗等形式介紹了寧夏地區的魚類資源和漁業發展。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這種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實踐,為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黃河水是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調研全程,團隊聚焦黃河水作用。黃河水蜿蜒流淌,不僅滋養著四十里店村的魚菜共生、薄荷產業,也為永興村的發展注入同樣澎湃的動能。浙財大實踐團的調研足跡,在兩村的創新實踐中串聯起黃河水的“動力密碼”——無論是四十里店村循環利用的生態智慧,還是永興村依托黃河資源探索的特色路徑,都彰顯著母親河與鄉村振興的深度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