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象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7月16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滴水行動之海韻文耕小分隊先后走訪了象山縣才華剪紙藝術館、謝才華老先生工作室及象山非遺館,通過實地考察與深度交流,探尋傳統剪紙藝術的當代傳承與創新發展。
剪紙藝術館:方寸之間的廉潔文化 調研首站抵達位于東陳鄉樟岙村的才華剪紙藝術館。這座坐落于東陳鄉樟岙村的藝術殿堂,將傳統剪紙技藝與廉政教育完美融合,這也是全國首家剪紙藝術館。館內,"梅蘭竹菊"等傳統意象通過精細的剪裁躍然紙上,特別是運用鏤空技法創作的"廉"字圖騰,將廉潔精神以藝術形式生動呈現。墻面上古代廉吏的故事剪紙,讓傳統廉風與當代黨性教育交相輝映,質樸的民間藝術講述著深刻的廉潔道理。作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該館充分展現了非遺技藝服務時代主題的獨特價值。謝才華老先生還用剪紙藝術來表現亞運主題,把象山的山海風情和亞運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
謝才華工作室:一把剪刀的傳承使命 隨后,團隊來到象山風情街,專程拜訪了剪紙藝術大師謝才華先生。在工作室,謝老動情分享了他的創作理念與公益實踐:“沒有文化的積淀,一個國家不可能真正發展下去”。他特別提到一幅耗時八個月構思創作的巨作《象山山海萬象圖》,體現了其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更令人敬佩的是謝老長期堅持公益傳承,堅持每晚為當地小學生義務授課。訪談中,他不僅傳授了剪紙藝術的精髓,更親手示范,指導調研成員剪出了五角星、小兔子等基礎圖案,讓大家親身感受到了大師的親和力與剪紙技藝的魅力。“親眼目睹大師風采,親手體驗剪紙魅力,特別是了解到謝老數十年如一日義務教學,這份對傳承的執著和對下一代的關愛,讓我們深受感動和教育,”參與體驗的聞同學分享道。
非遺博覽:山海之間的文化瑰寶 最后一站走進象山非遺館,仿佛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展館系統梳理了象山豐富的非遺家底:全縣共擁有19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以上16項,市級以上51項。展館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在“海洋文化”、“農耕文化”、“市井文化”及“傳承與傳播”四大展區,生動呈現了象山非遺的多樣性和獨特地域特色,令人嘆為觀止。“看到如此龐大而璀璨的非遺寶庫,我們才真切感受到腳下這片土地文化積淀的深厚。非遺館的展示,讓書本上的名錄變得鮮活立體,”參與調研活動的汪同學表示。象山的昨天來自海洋,象山的今天正走向海洋,象山的明天,夢圓海洋。
此次調研讓團隊成員收獲頗豐。從藝術館的廉政剪紙到大師工作室的言傳身教,再到非遺館的全面展示,象山非遺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技藝,更彰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保護與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需要當代人的智慧與擔當。象山的非遺保護實踐,正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著生動樣本。